2-13 重点班与教育公平的神话

2-13 重点班与教育公平的神话_第1张图片
拳击比赛为了公平会根据选手体重分级比赛,但入学考试的公平标准如何制定?如果学生比拼的是智力和努力,学校、学区、城市的差异又该如何弥补?

严禁提前组织招生,变相“掐尖”选生源;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立任何名义的重点班、快慢班。
——教育部“十项严禁”第三条、第八条,2018


对于类似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这类天才班的存在,我举双手赞成。有人以“早上大学不代表教育的成功”为理由反对天才班,这我也同意,但教育成功和入学年龄本来就没有关系,毕竟不少应届考生和成年考生上大学后也没有收获所谓的教育成功,所以我不理解这句话具体是在反驳什么——天才和精英本就不是同一个概念。天才学有余力理应提前接受更高深的知识,至于其之后能否成功、成为精英也取决于个人意愿、社会机遇等教育之外的多方因素。

智力超常的天才班和我们这次要谈的“重点班”(也有“龙班”、“实验班”、“素质班”、“耕耘班”、“阳光班”等别称)是不一样的。虽然国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禁止设立重点班,但是在高中阶段,重点班广泛存在。重点班的成立目的很简单,就是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说直白些就是“因材施教”:通过高一的入学考试或高二的分班考试成绩分出学生名次,并根据学校优等师资的教学效率设立相应数量的重点班,让“好老师”教“好学生”,让“差老师”教“差学生”。

社会上对于重点班的质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A. 每次考试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根据仅一次的分班考试成立重点班则是把这种成功的偶然性往必然性上引导,把本不一定是学霸的学生塑造为真学霸、把本不一定是学渣的学生流放为真学渣,学生间的差异被不公平地扩大了。

B. 特级教师、资深教师的能力也并非无可挑剔。如果重点班学生先天优越、后天勤奋,那么被分配到重点班的教师自然也比其他同水平教师更容易带出优秀案例,而优秀案例又将使得教师继续负责新一届的重点班教学……教师间的差异也被不公平地扩大了。

C. 基于以上两点,师生双方并未真正做到资源优化配置,故而现有模式的重点班划分不能事实上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值得深思的是,这类对重点班的质疑声音并非意在否认重点班的存在本身,而是反认为该划分制度还不够完善,应该更精确地把学渣和学霸筛选出来。另一方面,“不分班”的选项也并未如预期般受到非重点班学生家庭的拥护,因为阶级差造成的压力反而更像是一种激励政策,像小学的班干部制度一样催人上进。

有人问,教育公平哪去了?教育公平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后理论上就结束了。但我认为所谓的教育公平事实上可能就从未存在过——拿北京市来说,学生家里的户口在哪个区、哪个片(学区)决定了其可被“公平”分配的学校是什么质量的,“海淀苦、西城强,朝阳是个坑”已经是种民间默契。义务教育看似公平、实则暗流涌动,高中则扯掉了公平教育最后的遮羞布、开始在通往大学的精英之路上狂奔——分班考打响了这个残酷竞争蓄谋已久的第一枪。

所以在写完前面《精英教育者》系列文章后,我虽有心驳斥重点班对“有教无类”理念的破坏,但了解到北京各区小初高师资水平差异和大学一本升学率的强力关联后,我便知道,目前中国的教育界并非不想、而是根本没有客观能力负担公平教育的理想。这么一想,艺术教育、出国留学等“曲线救国”的选择仿佛又平添了几分魅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2-13 重点班与教育公平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