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春思》:第二次相遇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李白《春思》

我们这个年龄的人,第一次知道李白这首诗,自然是因为当年万人空巷的《还珠格格》。紫薇才女给炒青菜取了两个雅致的名字:

李白《春思》:第二次相遇_第1张图片

《春思》不长,也算朗朗上口,很小的时候就记在心里了,从来也没有细想它的意思。最近开始读《李太白全集》,打算把李白的诗从头到尾细细读一遍,也算不辜负自己一直号称“最喜欢李白”。

再次读到《春思》的时候,看到一段注解,仿佛久别重逢,那人又给了我新的惊喜:

“燕北地寒,生草迟,当秦地柔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与其夫方萌怀归之志,犹燕草之方生,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之已低绿也。末句喻此心贞洁,非外物所能动。此诗可谓得《国风》不淫不诽之体矣。”(萧士赟语)

豁然开朗,原来背得极熟的“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是这个意思!

古时的燕地,纬度比秦地要高,气候寒冷,植物生长得慢。因此燕地的春草方才如细小绒丝之时,秦地的柔桑已经垂下绿色的枝条。记得高中地理讲到气候的垂直分异规律时,常常会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为例。原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却是水平分异规律的绝佳教材呢。

春季植物萌动,然不同的纬度,早晚有异。就像闺中思妇和天涯游子,一个客游多时,方动怀归之意,却不知另一个已经念念在兹、相思肠断了。正如春草初萌,有的始含新绿,有的已是蔓延成海,“撩乱逐春生”。

这真是一例绝好的比兴,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更加巧妙。原来离别虽然两处皆苦,但男女之间深浅厚薄自有不同,至少大多数是如此。在古时,男子以显身扬名为志,女子以嫁得良人为托,何者重相守,何者轻别离,更是判然分明。崔莺莺会在张生远行前说“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便是这种心态的体现。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李白豪兴疏狂,却也能如此真实细腻地体验女性心理。

事实确是如此,相传李清照婚后,夫君赵明诚即将远游,她用锦帕写了一首词送给赵,便是那首耳熟能详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人未成行而相思已起,想必她的丈夫,也是不忍久别的了。乐府中有很多以“自君之出矣”开头的小诗:“自君之出矣,罗帐咽秋风。思君如蔓草,连延不可穷。”“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可见闺中女子的相思,原不是离别日久才兴起,而是从良人远离的那一刻,便已相思难抑。

至于“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我便不愿苟同萧士赟的见解,似乎是那女子赌咒发誓说自己贞心不动。如果这样,实在是生生破坏了一首诗真挚美好的感情。因为健康的爱情,从来不必把誓言挂在嘴边。就如这诗中的女子,既已为那人相思肠断,自不会因为“春风”的撩拨而另生二心。盖因春光骀荡,百物畅情怡悦,而良人既在天涯,我又有何心情玩赏这大好春光?春风入帷,适见我形单影只罢了。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要此春风何用。

当然,古时男子写闺情,多有政治喻托,如“还君明珠双泪垂”、“洞房昨夜停红烛”等等,这里姑且不论。

在我还不识字的时候,就背了很多诗。很长时间里,出口成诵的只是一串音节。多年以后,才知道那一串音节是哪几个字,遑论了解其含义。那么小时候背诗,也不懂,有什么用呢?有人说,许多东西记下来,就是在心里生根。日后触景生情,总会懂的。有人说,也许当时不太理解诗歌的意思,但总有一天,总有一处风景,总有一种心情会让你觉得,只有用那一句古诗才能形容。

这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回答,我已经深有体会。十二岁时离家住校,学校组织不能回家的同学过中秋。虽然离家不过二十里,我还是瞬间明白了当年背过的那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以后的种种经历与心情,常能悄然唤起那些深藏在脑海里的诗句,如逢故人。

与《春思》的第二次相遇,已经无关自己的心情。它让我明白,一个人知道的越多,便越能体会到诗词之深美,幽微要眇之处,联类互通之处,都远比单薄的一首诗更加丰盈。而我,不过刚刚开始食髓知味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白《春思》:第二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