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辩证的看待支持与反对我们的人
对于一直支持我们的人,有两种:
一种是真心支持我们的人,就比如我们的亲人,挚友,爱人;但是他们在我们犯错误的时候也会指出来,不是盲目的支持。
另一种是假装支持我们的人,无论我们做的对与错,他们都会对我们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让我们活在一个虚假的世界里,不断地麻痹我们,而如果我们不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最后可能变成温水里的青蛙。
对于反对我们的人,同样也有两种:
一种是永久的反对,他们是我们敌对的人,他们的目的是把我们打败。
另一种是暂时的反对,往往是针对某件事情,我们的价值观与他的不同,所以他会反对。实际上,这一类人也类似于上面提到的支持我们的第一种人。
那么,如果有一天,就像埃利奥特·阿伦森说的,一个反对的人变成了支持你的人。
这时候你需要深思,要谨慎,要分析。他为什么会转变态度?
他曾经为什么反对你?因为什么事情是他改变了态度?他支持你的什么?他曾经有没有支持过你?
所以,其时最关键的是支持与反对针对的点是什么?
当我们能够清晰的回答完上面的所有问题,那么我们就知道他是不是我们更值得珍惜的盟友了。
002 我们真的能做到“做最好的准备,最坏的打算吗?”
菲尔普斯在脑海里预演成功的画面激励自己,因为他做了最好的准备。
刘易斯·皮尤将焦虑转化为动力,因为他做了最坏的打算。
他们各自把一个方法发挥到了极致,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获得了成功。
“做最好的准备,最坏的打算?”这是成功鸡汤里我们经常会看到的一句话。
道理每个人都懂,然而很少人能做到。至少我就没有做到。(惭愧。。。)
那么问题来了,有人能做到吗?答案一定是肯定的,不然也就不会出现这句话了。因为这句话最初的发明者一定是受益于这句话,然后分享给大家。
人们听到后便开始不断地去实践,实践成功的人就开始到处宣传,这句话真是受益无穷,一传十,十传百,变成了一个人人都晓的成功鸡汤。
然而一定会有一些人在实践过程中没有成功,因为他们做不到,因为他们做不到两头兼顾。在好好准备的过程中,一旦想到可能会有的糟糕的结果,他们开始犹豫,这样真的行不行?万一真的就那么糟糕呢?现在这些准备不是都白费了吗?于是,他们开始踌躇不前,瞻前顾后,焦虑惶恐。其时道理他们都懂,只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应对罢了。
那么,有没有解决办法呢?我不知道,因为我就是那些实践中没有成功的人之一。(哭T_T)
但是看了这个故事,我发现无论是运动员还是长距离游泳者,他们都选择了这句话的一半,他们选择了跟自己性格最符合的一个,然后发挥到了极致,最后就成功了。
所以,我在想,也许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也试着选择这里面的一句话去实践。至于到底是选择前半句还是后半句?我也不知道,也许像我这样自带消极思维的人,选择后半句更适合。
反正只有两个选择,先选一个,极力去实践,碰了壁再回来。
003 如何巧用“身份认同”?
虽然之前对“身份认同”这样的现象有过关注,但是当时没有意识到还有这样一个专有的词,今天又学到了一个新技能:巧用“身份认同”。
文章中用了两个故事来说明如何巧用身份认同来夸奖或警告他人,其中的关键点就是行为层面和人格层面的巧妙切换。
帮助——》助手:将行为转为人格;夸奖时,正面的人格评价让人觉得受到重视,自身价值有所体现。
欺骗——》骗子:将行为转为人格;警告时,反面的人格评价让人觉得受到侮辱,便会主动排斥贬低自己道德的行为。
但是,我觉这里需要非常注意的一点是,当你打算批评他人时,一定一定一定不要将行为转为人格,这样非但达不到你的目的,反而可能会让你们之间的关系恶化。
这里举个例子:假如你的下属因为粗心不小心把一个数据写错了,一致造成了小范围内不良的结果。
这时候如果你跟他说:“你怎么这么笨,连个数据都弄不好?”这会让他觉得被歧视,而且这个错误以后可能还会再犯,因为他潜意识觉得,这是因为他笨才导致的,可是他也不想笨啊。
如果你跟他说:“错误人人都会犯,下次细心点,尽量别犯错。”他就可能会觉得这次的错误是他不够努力,工作更加认真。
所以,“身份认同”有无限潜力,我们要拿捏好,不同的场合,选择最合适的方式,这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练习。
希望大家都可以巧用“身份认同”,你有好的技巧吗?欢迎探讨:)
早上看完这晨读文章之后一直没有写自己的感悟,因为我自己看一篇文章总是习惯于站到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很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但是也有一个坏处就是不能拓展自己的思路,自己的思维总是局限在一个小巷子里。
看了猫友们在小灶里的分享内容,果然看到了有人从对立面思考,开阔了我的视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不过以后还是应该在看到文章的时候写感想,可以锻炼自己迅速思考的能力。其他人的思考方式和角度,可以学习过来灵活应用到第二天的晨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