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的原因原来是想把对方变成自己

生气的原因原来是想把对方变成自己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今天一大早,有人上门要一下夏天浇地的水费,一共多长时间,多少钱?妈妈拿了爸爸的记录,时间“差不多”,就把钱给了。然后回来埋怨几句,继续睡回笼觉。
过了一会爸爸回来了,看到家里七点了,饭也没做,馒头也没买,情绪就有点不对,大概是想到自己在家一天做饭,忙里忙外,还要照顾奶奶衣食,没人体谅。妈妈说刚才那个谁(我没听清楚),把下原和杨树沟的水费收走了,多少多少钱。爸爸就问,一小时分别是多少钱问了吗?(因为是两个水泵)妈妈说没,爸爸气不打一处来,“你怎么能不问呢?万一多算了怎么办?自己还能没个估计。”妈妈说:“这还需要问啊,不是和以前一样吗?……就这样一直持续了二十多分钟,其实每次起冲突的点基本上都是,爸爸要完美,要细节,要干脆,妈妈要舒服,省心,省力,还不忘秀一下自己的聪明。这样争争吵吵三十多年了,依然这样,好一点的是爸爸的脾气没那么暴烈了,妈妈也没那么敏感了,开始接受彼此了。
以前没什么感觉,总是带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吵一会就不吵了,可是他们是我的爸妈啊,如果他们可以互相包容,互相体谅,那该多好!
爸妈争吵的潜台词是,爸爸说我都告诉你无数遍了,怎么还是我行我素,不按我说的办。妈妈说,就你事多,差不多就行了。这就是一个过度悲观主义和过度乐观主义的碰撞,爸爸总是追求完美,什么事都要亲自做,就是这样错失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机会,我们几个普遍没有担当的主动性。妈妈呢,总是习惯于降低要求和标准,或者没有标准,让自己当下省心省力为基本原则。这样的家庭战争一触即发,每次的时间基本都是在彼此回家的一瞬间,看到什么不如意,立马就爆发。后来才知道,这样的思维模式,在外工作也会很受气。回到家里找个地方发泄一下。


生气的原因原来是想把对方变成自己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殊不知,我们是改变不了别人的,用直接的方式要求,逼迫是无法让对方就范的,当下屈从也无法长久。我们的行为往往由思维或者潜意识控制,不理解不认同是无法很好的执行的。做什么(what)和怎么做(how)之前要解决的是愿意的问题(why)。如果此刻我没有觉知,以后与人相处,教育子女依然是同样的方式,因为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嘛!

看过的一本书《黑猩猩悖论:控制非理性冲动》,书里讲过人幸福和成功的七个领域。看下图。
生气的原因原来是想把对方变成自己_第3张图片
自我发现与发展

逆向思考一下,人要幸福和成功,首先要身心健康,你的世界保持开放,与周围的人能够有效交流和沟通,那么有效沟通的前提是了解彼此,了解彼此的前提是了解自己。
所以说解决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了解自己和他人,彼此心平气和的交流,使用共赢原则,就拿开头那个例子来说,争论的焦点是有没有多花钱,可以打个电话确认一下到底每个小时多少钱,确认无误后无需吵架就可以解决问题,干嘛要吵呢,每个人做事的方式来源于自己的认知与思维,不涉及到根本原则,完全可以包容与理解。一个电话最多两分钟,加上一个清晰的思维,就可以避免二十分钟的争吵,以及可能引起的不悦和伤害。
生气的原因原来是想把对方变成自己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气的原因原来是想把对方变成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