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吕克•贝松拍摄的法国史上最贵影片《星际特工:千星之城》将于2017年暑期档(7月21日)上映,法国不少电视台开始报道电影相应讯息:预算高达2亿欧元,吴亦凡、蕾哈娜、伊桑·霍克等一众明星亦参演。
善做买卖的“法国工业大亨”
《星际特工:千星之城》预算甚至超过了《星球大战7》,490名幕后技术人员将为之奔忙半年。顺便提一下,在法国,一部电影平均耗资400万欧元。
电影改编自1967年面世的科幻漫画《Valérian》,讲述了星际警察Valérian与同伴Laureline的时空冒险。
法国政府为贝松大开方便之门:为避免大导演转战至法规更有利的比利时、或成本更低的东欧国家拍摄,法国文化部甚至修改了相关税法,将减税额提升至总预算30%,为大导演省下1500-2000万欧元——该减税政策原仅适用于法语对白电影,但贝松的“国际化”英语大片照样享受到了福利。
借用好莱坞模式,把“法国制作”推向国际
作为法国最具商业头脑的电影人,吕克•贝松于千禧年创办的“欧罗巴”制片与发行公司(Europa)借用好莱坞模式,把“法国制作”打入北美、亚洲市场。
早在六、七十年代,作为法国电影“光荣与梦想”代表的新浪潮导演特吕弗、戈达尔等人改变了世界电影形态,而90年代崛起的年轻导演则试图寻找法国和世界的对接。其中,在这条国际化、商业化路上走得最彻底的,当属吕克•贝松。不少“清高”同行也因此不无蔑视地将其称作谙熟市场的“法国电影工业大亨”。
的确,贝松不断地周旋于商业和艺术之间:这位“欧洲斯皮尔伯格”拍摄的电影色彩瑰丽、节奏明快,曾引领“外表电影”风潮(有趣的是,由于父母严格的管教,斯皮尔伯格与贝松童年时均不准看电视)。
早前,他投资6500万欧元,将自己的小说《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改编成电影,宣传费高达1.25亿美元;2014年,《超体》全球票房突破4.5亿美元,并在中国推出“特供3D”版本;《飓风营救3》也斩获了3.6亿票房。巴黎检察院甚至启动了针对欧罗巴公司的反腐调查,并因“财务报告违规”开出了20万欧元的罚单。
吕克•贝松很清楚,他不少同行认为电影是真正的艺术,与赚钱没太大关系。面对外界评价,他有点无奈:“在《这个杀手不太冷》里,有5分钟枪战,但接下来25分钟,这个‘呆瓜’一直在厨房里和小女孩说话。生活就是这样——有时你很有激情,有时却很无奈。”
用心制造的“法国大片”
尽管和好莱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贝松同样使用美国模式,抵制美国大片:“美国人用联合制作、购买电影院线的方式登陆欧洲 […] 法国电影在苟延残喘,我们需要动用全部的才能使它存活下去。”
他的确打造了一条电影生物链,以大制作养小制作:他曾用《出租车》系列的收入资助6名法国新锐导演的15部处女作。谈到“大投资,大制作“,贝松辩解道“不是技术左右了电影,而是电影激发了技术。最不能忘记的是,你是个讲故事的人”。
《阿黛拉的非凡冒险》的制片人更是佐证,为了还原出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场景,即便代价高昂,剧组也不遗余力:“我们尽量实景拍摄。为此,剧组远赴埃及,花大量时间研究、复原出努比亚时期的场景“。
吕克•贝松其人: 多变的…“小王子”?
1959年,吕克•贝松出生于巴黎,小时候曾在克罗地亚,希腊和南非居住。15岁之前,他从未接触过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生活:城里的孩子们在看电视,而他一直跟随父母在南欧海岸线上迁徙。
早年接受采访时,他称自己一半是鱼,一半是小说中的“迷你人”:“小时候,我总呆在海边。日复一日地光着脚,穿着游泳衣,听从大海的召唤、日出日落的指令。戴着橡皮脚蹼,我感到很安心”。
17岁那年,贝松在片场对电影一见钟情:“回到家我告诉妈妈,要去巴黎学拍电影。她以为我随口一说,但第二天我就出发了”。不过,法国有媒体曾经评价,多年来这个众所周知的“官方故事”创造了一个过于天真的“小王子”、“艺术家”形象。人们试图挖掘隐藏在该形象背后、“真实”的吕克•贝松。
也许在贝松多元化风格的作品中寻找答案,是更为可靠的方法:“有时候我是圣女贞德,会捍卫我的法兰西电影理想;有时我是杀手莱昂,想要消灭所有让我郁闷的东西。”
贝 松的多变不仅限于电影风格。当被问及“拍完十部封刀”的豪言,吕克•贝松笑称:“我是艺术家,不是政治家,可以随时改变主意 […] 那时我需要创造一些事情来获得存在感。拍完十部电影、变得富有后,我并不‘需要’拍电影,而是‘想要’拍电影。”
电影不过是阿司匹林,但也能“救命”
“有些年,我和米拉(《第五元素》女主角,贝松前妻)在一起,她那时年纪还小。一次,我们抬头看飞鸟时,她突然莫名其妙地哭起来。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人一辈子也飞不了’。这让我想起小时候飞翔的梦想,顿时也开始感伤。孩童的你会说,‘我要当宇航员’。少年时,你开始犹豫,‘我可能当宇航员’。长大成人,你却说:“小时候太傻了,居然想当宇航员’。这太可怕了。”贝松认为是电影拯救了他:“电影延续、存放了我那些无法实现的梦想”。
但他有些矛盾,认为电影无力解决实际中的问题:“电影最多就是一片阿司匹林。它只能用特有方式讨论幸与不幸,聊聊重要又无法提及的生活,或者让人在观看的短短几小时里为心灵疗伤”。
非黑非白的“暴君”
不少工作人员眼中,贝松是“暴君”。他在现场有非常强的控制能力,从不犹豫:“他会用可怕的方式羞辱人,道具师常常遭殃。虽然他发怒时对事不对人,但现场气氛很快紧张起来”。
大家甚至把贝松的摄影总监Thierry Arbogast叫做“大胆妈妈”(Mère Courage),并总结出为贝松工作的“生存法则”:坚决服从、勤勤恳恳。一位前工作员抱怨道,“共事多年后,我‘愚蠢’地认为可以与‘吕克’平等对话。有一次,我告诉他,我已经接了别的工作,无法做下一个项目。他什么也没说。不久后,我就被辞退了”。
和下属的感受相比,贝松有意无意地弱化了自己“大魔王”形象:在谈到《亚瑟》时, 他表示很喜欢里面的“国王”:“做国王是件很不容易的事,看上去强大,但实际上不是这样。他摔倒后变得非常瘦小,他是那么弱。和政治家一样,他们只是看上去强大。[…] 我们都是如此。在摄影棚时,900个技工、2000多个配角都等着你。而当你回到家,妻子会说:“来,去扔下垃圾。”
在某些亲朋好友眼中,吕克·贝松从孩提时代起,就非常希望得到大多数人认可。一个制片人赞扬他用惊人的意志力与执行力一次次克服了政治、资金方面的困难: “没人教过他哭泣。他必须前进,必须变强”。
法国导演Eric Rochant也不无激动地为贝松辩护:“对我来说他很好。人们同样可以说我挑剔、讨人厌、强势......名声不好的导演不胜枚举。唯一区别是,他被太多眼睛注视着。他以一己之力创造了不起的事业,人们却为此讨厌他”。来中国宣传电影时,贝松也表达过名气带来的不安,“当我回到自己的国家,那里都是嫉妒”。
法国现任环保部长Nicolas Hulot也热情地赞扬了大导演:“我和贝松并无私交。一天,他突然联系我:‘如果你还需要‘士兵’,就算上我’。当我为发起的生态公约寻找支持时,也顺便通知了他。没想到他来了,还坐在新闻发布会听众前排。每当我需要帮忙,或者录制宣传片需要演员时,他都毫不犹豫施以援手。这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我非常尊重他”。
从女性视角获得灵感
2003年,贝松曾起诉巴西一本杂志,因为该杂志刊登了一篇内容刺激的文章《贝松杀死了我……的电影》,其中一句是: “贝松拍电影既为了发财,也为了吸引漂亮的女主角”。
撇开情史不谈,贝松的电影里确有不少结合女性与力量的题材,例如《尼基塔》、《第五元素》、《超体》、《阿黛拉的非凡冒险》。不过,贝松否认自己是女权主义者:“大家常说女人在某些方面比男人弱,我只是发现了她们的强处。”
“在肌肉男背后悄悄落泪的影子”,并不是吕克•贝松头脑中的女性形象。他受访时表示,随着年龄增长,他能够“更加全面地看待女人”,也愈发觉得女性角色是传递“自己对世界细腻感受的最好载体”。
例如,《阿黛拉》同名漫画问世于70年代,当时经典漫画中有两个罕见的女性主角,一个是“还没来得及被画上嘴巴的乡下女佣”,另一个是“风靡一时的流行符号”。而贝松对漫画的改编深得原作者赞许——他创造出了一个勇敢、执著的女性角色,还在她的坚强与独立下,加入了一份娇弱。
“妥协”换来的拍板权
在好莱坞,商业大片剧本需要经过制片、预算、发行等多部门的评估和制约,并交由公司最终决策层审批,以防电影成败系于一人。
但吕克•贝松不是这个游戏的玩家。他既没有选择传统法国导演的“艺术之路”,也没有完全依赖好莱坞:通过自立门户、持续不断地拓宽收入和营销渠道(争取电视观众、公司上市、开发国外市场),贝松几乎完全获得了创意、生产过程中的自主权。
因此,作为导演、投资人、出品人,他都是那个“一锤定音”的人。此种商业模式虽然可以灵活地保留创意,创造出不受约束的电影世界,但无形中也增大了项目风险。将于7月21日上映、法国史上最贵的影片《星际特工》是否会因此华而不实?贝松的电影帝国又将何去何从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