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天天谈》29:再答友

        又有不少朋友在微信交流中提问,在此再对一些问题进行回应,以答友之问:一、有些朋友问本人对全球经济环境的看法。答:本人并非专家,不敢预测,但面对这次因欧美过于贪图金融投资利益而引发的全球经济动荡,本人认为还要将视角投向中国国内市场环境。中国消费者众多,是全球资本都想发展的最大体量的优质潜力股市场,只要保持国家的基本稳定,特别关键是要认真发展高科技制造业、自主知识产权型创新行业等为主的优势经济支撑主力,做好供给侧的改革,做顺与“一路一带”沿途国家和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保持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大。二、有朋友问策划工作为何是本人的“副业”?答:本人在较早之前的一段时间,曾负责全面主持过单位的策划管理工作,内容不但多且做得相对深入,涉足项目的综合开发、区域经济、投融资管理、新闻图书创作、旅游景区选择等,什么营销品牌、产品定位、运作发展、后勤推动、资源整合、机构组织等,但后因工作要求,主要为主持相关文旅、创新类项目的运营管理,工作轻松一些,并且,只是因为本人个人喜好的原因,喜欢做一些有关策划方面的大学教研课题、经济现像课题的研究而已,并非什么策划专家,只是个打酱油的。三、有些朋友问本人有条件从事研究课题的工作,那对于要拿高学历就必须学外语怎么看?答:本人并非语言或学习专家,只有说说自己的感觉。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按照一般国民的智慧水平,掌握以本国语言为主的高阶段学历(硕士、博士),并非很困难,但在中国却出现因学英语的问题,导致很多有学习和研究能力的普通国人,被这一无聊机制排除在较高阶段的知识学习阶层之外。按照管理学家麦格罗哥的理论,众多的普通人是社会上最重要的资源,因为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打开了普通人的学习和学术研究潜能,将为国家带来极丰富的人力资源比较优势(先进科学技术竞争力的基础),从此来看中国的英语学习机制,不但令人尴尬,并且是中国教育体系影响国家竞争力整体发展的一个大级别的负外部性。例如日本在这方面的处理方法就较合理,日本教育体系认为,虽然国民要获得硕士、博士等高学历,的确也需要大量的外文资料(以英文资料为主)阅读量,但为了学英语,将本该用在专业性的研究分析、逻辑梳理、理论创新(特别是创新)方面的大量时间,花到了语言翻译能力的苦学上,的确是浪费时间,并且作为国民个人来说,其逻辑思维、理论思辨能力的高峰,正是三、四十岁,而个人的硬性记忆能力,此时却是下降阶段,部分个人更是若此。那么这个时侯,国家的力量就要排除所谓市场能自我主导发展的市场失灵,集中培养大量的专业级外语翻译人才,针对国际上各类新兴的、新出现的外文资料,迅速作出反应,集中专业翻译人才优势,进行快速、高效、优质的翻译,为其国内大量的专业研究人才或准备应试高学历的国民,赢得更多的思考、探索和学习时间,使整体效率大大提高。同时,随着互联网软件行业的深入发展,大量实时翻译复杂外语的专业型应用软件已经出现,为脱离传统的笔译时代,作足了充分的技术发展准备。反过说,由于较前、较长一段时间采取了放任市场胡乱发展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作为发展的指导理论,出现了将教育资源特权化、资本化、贵族化的错误倾向,中国在这方面的确需要调整和提高。(对于个人想要提高英语能力,本人认为也很不错,非常赞同这类外语学习,因为多才多能更宜身嘛)所以,对于个人想努力学习外语的,国家和市场也应广开学习渠道,给予更多的学习机会,但对于某些照搬硬套型的条件设置,本人不太认同。四、有一些朋友问,工作中需要有更不错的创新、创意,但这些创新、创意源自哪里呢?答:创新、创意能力并非先天的因素主导,有的人拥有这个先天优势,很不错,但在后天的培训中,只要自我训练到位,很多人可为能者,这方面的学习资料不少,但贵在坚持,因为应用创新思想是一项很累的脑力劳动,并非某些电视剧中忽悠的咖啡一端、电脑一开、思维一想,创意就能来的。并且,创新创意是建立在极其稳固的专业技能、技术基础之上的,有朋友做了财务会计多年,财务专业技能很不错,并且因其个人外语能力不错,一直参与一些跨国的国际财会和税务工作,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突破之力已形成,于是该朋友在税务策划方面的创新能力,在参与过某个外贸项目之后,得到迅速的发展,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五、有朋友问本人在参与的一些公益培训。答:的确在进行,有一个公益型的策划学院,主要面向小微企业的创业青年和一些才毕业的大学生,一帮朋友虽然不是什么大专家,但将自己经验的教授于他们这些新人,各行各业都有一些,只要讲得深入,足以帮助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形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了。也有部分成熟企业,这些企业也算是有实力的大企业了,有些老板也想来学习,本来大家说你老板有钱自己请专家讲嘛,后来想了想,也没有拒绝他们,他们也很自觉的帮助年青人做了一些专业学习方面的工作。今天就回答到这里,下次再聊聊。

《策划天天谈》29:再答友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策划天天谈》29:再答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