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基础》读书笔记十四(132--142)

存在主义的心理治疗

一、存在主义哲学

如果把精神病理学分为两大理论系统:精神分析的和现象学的,那么存在主义的心理治疗属于现象学的。

世界上有两种基本存在形式:(1)自在的存在,包括所有非意识的存在;(2)自为的存在,指的就是人的意识。

自在的存在是被决定的,谈不上任何自由。自为的存在是自在的存在之否定,实际上是无物或非物,即意识。意识的语音是自由,语汇是客观世界的形形色色,语法是责任。

自在的存在,不是存在说了算,是被动的,更多的和实物有关,和意识无关。比如书中举的例子,桌子,我们意识不到它也是存在的。一说桌子,在我们每个人的意识中,对桌子的理解、概念、感觉、形象是不一样的,也就是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张桌子,可能和实际存在的那张桌子关系并不大。也就是说我们意识中的桌子和实际存在的桌子并不是划等号的。实际存在在现场的桌子就是自在的存在,我们意识中的桌子就是自为的存在。(不知道这样理解可对?)

二、存在主义的心理病理学和治疗理念

要想有自由或体验的自由,就必须对自己负责任。在心理治疗中,责任和义务不是同义语,义务涉及他人,责任只涉及自己。

我们每一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都有责任,也都有义务。比如,征兵时的口号是保家卫国人人有责。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义务(2年)保护我们的国家。所以,两年兵是应尽的义务。也有很多人会在两年之后继续在部队服役,这就不是义务了,需要给他们发工资。

一般的说,神经症病人的义务感过于沉重。困境的根源在于,不接受自己,不愿意面对自己的错误、缺点或不完善,不肯对它们负责,同时却渴望自由。

原来的时候都说男主外,女主内。女人做好家务,照顾好家人,是作为媳妇(妻子)的义务。 可是现代的新女性,开始参与到社会工作中,在家里的时间、精力就会受限。一般情况下,家务到底谁做,谁做多少,都是两个人商量着来,是约定好了的。所以家务就不是女人必须应尽的义务了。可是还是有一部分女人义务感很强,觉得做家务是自己必须应尽的义务。所以既要工作,又要做家务,有时工作很累,回到家还是强迫要做好家务。做了后心里也不舒服,因为累,因为希望被丈夫看到,被夸一夸,可男人就是不夸,怎么办?痛苦着自己的痛苦呗。

见过这样一个女性,整个人的状态实在是不大好。

现象学研究旨在弄清楚意识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可理解的联系,可理解的联系体现着人的欲望、意向、意图以至整个意志。

意志的组织过程是前反思的、立即的、直接而生动的体验本身之结构化。

心理治疗首先而主要的工作,是澄清病人对意识的体验。从另一方面说,便是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

心理治疗师的任务之一是帮助病人觉察他的“亲在”。病人的责任是,忠实于自己,他的任务是,在治疗性交谈中,逐渐用尽可能确切的语言表述自己的体验。

现在有很大一部分人不能够确切的表述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感受,或者是压根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有一位朋友,在他的描述中,能够感受到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着很大的冲突,有很多的痛苦。可是我在听的时候,听到的都是故事,即便有所谓的感受、情绪,和他呈现出来的外在状态也是不相符合的。有的时候我都怀疑他是不是隔离了自己的情感,明明是很痛苦的事情,说的时候脸上看不到一丝痛苦,好像是炫耀。如果这样的人作为我们的求助者,我们就要让他用确切的语言来表述他的体验。现在我也在想,我们即便不是咨访关系,作为朋友,如果当时我给她一些更多的支持会怎么样呢?很遗憾的是他现在陷入了严重的疾病,祈祷他早日康复。

神经症病人倾向于回顾,而回避情感体验的直接表达。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强调治疗者和病人双方的参与和情感卷入,强调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沟通。有两个要点:

1,病人不仅是意识到某事,而且是要按某事的本来面目加以意识,这就是说,过去了的事还得以其当时所具有的活生生的情感体验重现于意识,病人与某人的关系要如同某人就在眼前一样去描述。

是的,不仅仅是知道自己因为某件事很难过很痛苦很烦气,而是还原某件事情真实的样子,以及期间当事人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此事件之中,当事人的情绪情感体验,相当于把事情真实的还原一遍。

2,语言的描述使病人对艺术体验的觉察具有象征性,这不是个人特有的象征,而是“我们的”象征,因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意识不仅是意志的,同时也是主体主体之间的。意识体验的觉察通过语言的表达成为“我们的”共同觉察,这在治疗者便是投情性理解。

多多的去体验,只有体验才会有收获,只有体验才会有改变。有的时候我们往往在讲的时候只是讲这个故事,这件事让我很生气,这个人让我很生气,可是到底是因为什么生气呢?我们根本就没有体验,当然也就没有觉察。事情过去了也就过去了,压根没有什么收获。下次事情还会重复,痛苦也会重复,模式就这样形成了。

三、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技术

首先治疗强调的是技术的灵活性。存在主义者博斯采用弗洛伊德的躺椅和自由联想等技术,大多数治疗采取晤谈的方式。

存在主义认为,冲突之根本性的问题在于,病人接受还是排斥他本人成长、发展的潜能或趋势。

病人如果愿意接受自己成长,那肯定会改变,如果不愿意接受,有阻抗,那肯定无法成长。想一想,那个朋友只所以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有一部分原因是当时看到他不愿意改变,而且我们只是朋友关系,我也就放弃了促进他领悟,成为。

一个人如何把他的自由跟生长、发展的潜能关联起来?阻抑只是关联的一种形式。

从众心理是生活中阻力的一般形式,甚至连病人接受治疗者的解释和说教,这本身也可以是阻力的一种形式。

人家都这样,那我也这样,有什么错吗?没有错。只能说你不愿意成长,愿意和别人那样平庸。

存在主义把所有动力机制都放在个人亲在的基础上。

参与或卷入,意味着治疗师与病人之间的关系是现实的、真实的、切身的、休戚相关的,这是心理治疗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咨询师的陪伴参与对求助者是一种极大的支持。因为他觉得有人在他身边,有人陪着他,他不孤单。

参与取决于治疗者坚定的和一贯的把病人作为人对待的根本态度。“病人需要某种体验,而不是某种解释。”。

病人也是人。你不需要解释,这些我都懂。往往懂得了太多道理,却做不到,才成为今天这个样子。所以体验比解释更加重要。

如果不把病人看做和自己一样的人,知识技术都不起作用,甚至可能有害。

不把人当人看,再牛的技术也没用。因为对方若不能感觉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会不会产生阻抗吗?凭什么你就比我牛?凭什么我要听你的?只是因为我花了钱吗?只是因为我是来寻求帮助的吗?

治疗者的作用是苏格拉底所谓的接生婆的作用,用现代术语来说便是触酶作用。

触酶是催化剂的意思吗?

治疗的目标就是要使病人体验到他自己,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由,而症状的消失只是一种副产品。

“决定”意味着对存在的决定性态度,视决定为自己的选择,是自由的表现,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一句话,信守对自己的承诺。

一个人的过去决定着他的现在和将来,一个人的现在和将来也决“决定”着他的过去。

过去决定了现在和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可是现在和未来也决定着过去是什么样子的。

比如我现在有时候我在想,也正是因为过去发生了那么多事情,才让我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如果没有过去的那些挫折和磨难,也许我成不了现在这个样子,可能比现在要差。如果过去不是经历了那么多的挫折,我真的成不了现在这个样子,也许比现在要好。

如果今天的我过的很好,那么过去所有的苦难就都是财富。如果今天的我过的不好,过去所有的苦难就真的都是苦难。所以在我人生低谷的时候,想起过去,觉得真的是不如意,想想那些人也真的很可恨。现在,走上了学习心理的路,这个当下自己觉得还是比较满意,再认真的思考,正是因为曾经的磨难,所以才有今天这样的选择。所以觉得过去的一切没那么难过了。过去是什么样子,是由今天的成就决定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是由今天的成就决定的。

信守对爱的承诺,就是要经常重新决定爱的言语和行动。

爱是行动,爱是言语。生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行动、行为也是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的。

现象学关于人生的断言并非宣扬悲观主义,而是为了清晰明确,它意味着坚韧,不愿意是自己迷惑和犹豫,不愿意无所作为地等待,不愿意怀抱美好的幻想。

意识的萌生和消亡是现象学的极限问题。现象学断言,人性不可能给予完全的决定。心理治疗之最神圣的任务,就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

小组治疗

小组治疗始于本世纪初,普拉特于1905年在美国组织结核病人小组,是小组治疗的开端。

精神分析被广泛应用于小组治疗,心理剧也是小组治疗相当特殊的一种。戏剧有疏泄作用。心理剧的创始人和推广者是摩伦诺。

心理剧的理论不难懂,但指导病人却需要丰富的戏剧经验和特殊技巧。

病人需和心理治疗者个别交谈,以便治疗者详细了解病人的经历、人格、冲突和症状,才能为病人安排一定的剧情和帮助病人表演,当然戏剧也可以由病人自己编排,甚至即兴表演。

病人通过动作显现可以把压抑的能量大量释放出来,通过表演和观众的反应又可以加深对自己的理解,甚至探索到走出困境的方向和道路。

即使是旁观者,对发展一个人的投情也大有好处。人不照镜子看不见自己的尊容,不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也就不可能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心理剧有很多特殊的技术,如角色变换,镜子等。

心理剧没演过,角色变换用过,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小组治疗有很多种类。按指导的理论分类:有精神分析,来访者中心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社会心理学理论等。

按成员的性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同质小组,即小组成员具有同样的综合征、主要症状或人格特质;另一种是异质小组,即成员情况各异。还可以分为封闭的和开放的小组。

没有运用过小组治疗方法做过治疗,但是运用过小组共同学习。我个人感觉同质性的学习小组(最好是封闭式的),对于某些理论,某个技术,或者方法的学习巩固,是有用的。我曾经在几个小组待过,有一个小组,我们在一起进行了一年的学习成长,每天都有作业,每周都有视频讨论。这一年的共同学习成长让我收获很多。

同质性但非封闭式的小组,人员进进出出,固定的只有那么几个人。有时,人员的流动性对小组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可见的,因为不确定下一次到底谁会来,也不确定下一次谁不会来。所以在预备讨论课题的时候,相对就会要多消耗一些时间。因为既要照顾一直参与的人,也要照顾新进来的人。

无论是同质性小组,还是异质性小组,我觉得还是封闭式比较合适。可以固定时间,时间不要太短,太短,可能还没有深入,就结束了。但也不要太长,若是太长,到了后期就觉得有些邋遢,像臭婆娘的裹脚。

家庭治疗

每位家庭治疗者都必须面对无情的事实:每个家庭有它自己的历史和已经确立的动态结构,以及成员间的相互作用模式,成员们通常居住在一起,因此每天都在互相影响着,有精神障碍的也许只是某一位成员,但这位成员只不过是整个家庭有“病”的一种“症状”。

在正式进行家庭治疗前,要做好几件事:

1,家庭治疗者首先要设法解除他们的顾虑。

2,和每一位成员进行个别晤谈,了解每一位成员的个人情况和他认为对家庭来说最重要的或最关键性的问题是什么,以及希望达到什么目的。

3,家庭治疗者根据所有成员所谈的情况,概括和推断出最可能被大家所接受的最重要的家庭问题和可能达到的目的。治疗者与所有成员达成协议,协议包括:每一个成员都主动参与每一次家庭治疗,接受治疗者所建议的治疗方案等。

4,任何一位家庭成员都不应该要求治疗者为个人保守“秘密”而不在家庭内公开。

家庭治疗的特殊点只在于,(1)不在家庭内部为个人保守“秘密”;(2)治疗者把个人看作家庭这个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更多关心个人与家庭其他成员的关系或相互作用,较少注意某些几乎纯属个人的事。

治疗者参加家庭讨论时必须起主导作用,控制交谈的内容和方向。

必须时刻保持两个平衡,(1)把问题之解决集中于指向个人心理之外的家庭生活,(2)把问题之解决集中于指向个人的内心世界。

两个常见的须家庭治疗的问题,一是子女厌学引起父母严重不安和亲子不和,另一个是子女对父母实施暴力行为。

就像文章中所说的,子女厌学问题引起来的一系列问题需要做家庭治疗。但是一定要跟每一个成员进行交谈、交流,要综合每一个人的期待以及渴望,达成共识。每一个成员都参与,效果才会更好。尤其是如果只有孩子接受治疗,家长不接受,只能事倍功半。因为家庭是一个系统,是孩子成长的环境、土壤,如果环境不变,土壤不变,其中的小树苗品质再优良,有可能会产生质变。

不但是在家庭治疗中,在大多数的治疗中,咨询师都要在适当的时候起主导作用,控制交谈的内容和方向。不要让来访者随意的拉扯一些无关的问题和事件。或者说,如果双方商定好了咨询目标,所有的言谈举止都要围绕着咨询目标进行,与咨询目标无关的事暂且放下,搁置不谈。如果某件事必须要谈,那可以提前约定好,专门找时间谈。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治疗基础》读书笔记十四(13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