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方舟子更没口德?崔永元再陷舆论风波

前中国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崔永元近年以“反转基因斗士”的身份活跃于华文互联网,由他创办的网上购物网站“璞谷塘商城”于2017年5月悄然上线,原本期盼的开张大吉,却戏剧性地让这家宣称卖非转基因食品的电商网站成为众矢之的。

比方舟子更没口德?崔永元再陷舆论风波_第1张图片

北京时间5月22日上午,新浪微博网友“@司马3忌”发文质疑璞谷塘商城上为虚假商品。在其长文中罗列出土鸡、非转基因猪牛肉,甚至养殖厂的图片均为盗取。

据媒体揭露,“@司马3忌”本名杨宏伟,是建筑行业从业者。他三年前就开始关注崔永元关于转基因的言论。在杨宏伟看来,崔永元的反转基因理论其实在模糊一个概念,言论上反对转基因技术,而实际上是反对转基因产品。“技术有利弊,关键是如何严格管理它,一味地反对其实是愚昧。”

事情一经报道,崔永元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站在转基因的对立面,他并不介意在微博上与人展开理论。在他看来,科普作家方舟子和“打假卫士”司马南都是手下败将,而他在微博上的语气往往比后两者更强硬。

同为媒体人的评论员李铁转发了杨宏伟质疑璞谷塘商城盗取图片的微博,崔永元的回应让人意外:“建议你今天别吵吵了,静下心来悼念一下因胃癌去世的妻子。也可以想想,她的离去是否和总吃转基因有关?”

该言论再次引起网友热议。只是,骂战并没有带出更深一层的讨论:转基因到底有没有害?反转基因是否适宜成为一门生意?

转基因到底有无害:科学家也回答不了

就转基因问题,全球很多科学家已经相继研究了几十年,很多国家政府的相关部门对转基因食品上市前的安全性测试也有明确要求。目前为止,似乎没有科学证据显示转基因食品完全无害,但有些国家已经逐渐开放转基因食品的市场,而另一些国家则在这个问题更为谨慎。

中国就属后者。在2017年4月13日中国农业部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孔明表示:“现在国际上对转基因的评价基本上是两种模式,美国模式是对产品进行评估,欧盟模式是对技术过程进行评估,而中国既对产品、又对过程进行评估,此外还增加了大鼠三代繁殖试验和水稻重金属含量分析等指标,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的评价体系是全球最严的。”

只是,当局一直没有就“转基因食品产业化”的问题明确表态,一些研究转基因食品的科学家对此显示出一种焦虑情绪。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张启发教授曾在2014年的“黄金大米品尝会”向在场媒体表示:“推动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不能再等,再迟缓就是误国。”

当局之所以对转基因食品产业化问题一再拖延,可能与科学界尚未对转基因定性有关,但更多的是也许是碍于民意。有学者认为,很多政府部门不敢加大工作力度,因为转基因被某些人定义为“亡国灭种”的威胁,这是非常尴尬的局面。

当然,崔永元并不是这些阴谋论者的其中一员,他更倾向于为民请命。他的顾虑总结起来有两点:第一,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的子孙后代真的无害吗?第二,转基因不止是个科学问题,也是个商业问题,作为消费者应该有知情权和选择权,不能任由转基因食品毫无管制地涌入中国。

事实上,科学界至今仍无法回答好这两个问题,而网上的“民意”也和往常一样,分裂成了两派:“反转”或“挺转”。也有更理性的观点认为,人们不应该否认科学家和大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严谨和认真,更不应该被某些人和机构绑架自己的立场。

反转基因是一种自由 但不宜成为一门生意

崔永元曾经直指,挺转人士之所以支持转基因是因为背后的利益驱使。如今,当他开始成为崔老板,曾经叫板农业部、舌战方舟子等一系列“反转运动”,不免令外界质疑是为如今的商业铺路。

“璞谷塘商城”目前处于试运营状态。起初,根据网友的截图,在网站的宣传中商品明显主打的是“非转基因食品”,甚至连黑猪吃的也是非转基因饲料。但有媒体发现,目前“非转基因”四个字已从网站上抹去。

5月21日,微博上流传了一段崔永元的视频:“那些说我反转基因就是为了卖食品的,我觉得他们转基因吃多了。”

这句话和他去年在中国全零售大会上的发言自相矛盾,当时他认为反转基因“是一个责任,也可能是一个商机。”

有人说,这个商机的背景是一场人为的恐慌。学者王旭认为:“我们的很多媒体,贩卖着廉价的政治正确,缺乏基本的科学精神,在很多层面上误导大众,在某种程度上为制造恐慌添砖加瓦。”他悲观地写道:“在支持者们看来,他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正确的事情,他做的一切生意,都是为了国民健康谋福祉。而他所开创的商业模式,以及意识形态的加持,真的比宗教还有号召力。”

但崔永元的号召力毕竟有限,比这群“信众”更具消费力的年轻人对这场“转基因之战”并不感冒。在科学界没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发布之前,崔永元的反转基因理念也许会赢得一部分人的认同,但这也是暂时的。以个人品牌和信任为代价,引导的商业行为更像是把双刃剑。无论是个人形象坍塌还是商业上的失范,所造成的伤害都是相互的。

在过去,人类对所有的重大创新都有过抵触情绪,这是埋藏在基因里的“免疫机制”。而这股力量对创新来说,是有益处的。因为从古至今,“科技制造问题,但更新的科技会解决这个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比方舟子更没口德?崔永元再陷舆论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