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D文档编写思路分享

PRD是产品需求文档(Product Requirement Document)的英文首字母缩写。PRD是需求分析人员和产品设计人员的交流工具,也是开发团队和测试团队了解产品特性的重要依据,在整个产品的管理过程中起着承接的作用,甚至会有成为核心的可能。

作为一名产品需求人员,写好PRD是一项必备的工作技能。在已经获取了各类需求并完成了分析加工后,如何将成果转化为文档呈现出来,不同的需求人员有不同的见解。今天我也分享一下我的文档编写思路,编写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资料准备、结构梳理、内容完善,下面按每个阶段要注意的事项逐一说明。


资料准备阶段

一、MRD&BRD

一个产品是否能取得成功是由市场所决定的,因此在需求分析开始之前针对市场和用户的调研理应是先行的。MRD是市场需求文档(Market Requirement Document)的简称,提供方一般是产品总监或是市场负责人,这份文档的高度较PRD更高,它定义了产品的关键需求,这对编写PRD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在设计功能时能够围绕核心需求进行设计。

BRD是商业需求文档(Business Requirement Document)的简称,在自营产品的企业里通常会和MRD整合在一起;而在创投团队中可能会作为商业计划书(Business Plan)的一部分,所以BRD面向的对象是CEO或是投资人,其中对PRD编写有参考价值的是产品的商业模式,它是产品投入、产出以及生命线的展望,这可以用在不同阶段的目标上。

二、行业知识

假设产品已有了定位,即服务于某一行业:金融、医疗、物流。对于非专业的计算机人士,了解并熟悉这些行业的基本规则就成为了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程度的行业知识储备,才能对面向行业性的产品展开工作,不然是无法下手的。而这方面的资料准备工作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也对产品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市场

市场是研究了竞品和外部环境后所得出的一个基本判断。这部分的资料最终应该体现为MRD的形式,如果没有文档也应该通过其他方式了解。

四、战略

产品战略是领导决策层需要考虑的问题,这是出于组织发展和盈利的角度所要思考的。在BRD中会对这方面的问题做出描述。

五、自身实力

产品的定位还需结合自身的条件而定,在编写PRD之前只对产品本身有所认识是不够的,还需对自身团队的市场、技术以及运营能力有综合的把握,才能写出符合实际有操作性的内容。


结构梳理阶段

一、目标、范围、原则

产品的价值在于能够解决某种需求,而这种需求有时候是抽象的且伴随着众多的不确定因素。如果把产品设计比作绘画的过程,那么明确产品目标可以当成预想画作完成后大致要达到什么效果;确定产品的需求范围可以看作选择要使用什么样的画纸;制定产品的设计原则则是采取哪种画法。

产品目标是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引导船只前行的风向标,它决定了产品该往什么方向行驶以及要走多远。行业、市场、自身特点共同影响着产品定位,在权衡诸多因素后才能制定出产品的最终目标,而这个目标制定的重点在于清晰、明确,eBay的前产品设计Marty Cagan曾在《How To Write a Good PRD》一文中指出:

产品经理建立一套清楚的、简洁的价值主张是十分有必要的,这能够让她轻松的和每个人沟通——产品团队成员、公司决策人员、顾客、销售人员——这个产品真正的点在哪里。

产品范围往往是针对项目范围来看的,事实上产品范围相对于项目范围更加容易产生变化:原因在于项目一般是提供某个时间段的服务,范围受影响的可能性有限;而产品通常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经常会根据现时和未来的趋势不得不做出调整。

产品原则是团队进行沟通的基础。一个好的产品的诞生无疑要经过一个配合默契的团队的打造,如何能将建立共识消除产品过程中团队人员可能出现的理解分歧:在初期就形成一个原则能够提前做出准备,才能为产品的顺利实现一路保驾护航。

二、用户特征

用户特征是用户角色模型(Personas)构建的核心,在PRD中用户特征的建立过程一般来源于调研,调研的方法和过程暂不细说。从调研成果来看,用户特征的内容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1.用户角色:产品的主要用户,主要用户划分的方式很多,通过用户行为或者产品展示内容分类的方式比较常见。

2.用户信息:通过调研方式获取的信息,有较强的针对性。在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更容易获取相关的用户信息。

3.用户特征:在需求的场景化描述中,只有通过用户特征才能真实反映需求的价值。在产品设计阶段,给出明确的用户特征是设计出符合用户使用习惯产品的前提条件。

三、全局规则

全局规则用于描述产品专用的设计规范(设计约束)。

如果产品采用了某些通用的设计规范,可以在这部分注明引用:例如苹果官方的设计文档《iOS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或者谷歌提出的设计规范Material design,都是时下主流的UI设计规范。

如果产品设计人员需要对产品设定一套个性化的、专业性强的设计规范,在PRD中的全局规则部分应对其进行描述,内容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1.页面规则:描述了产品的页面间规则以及页面内规则。

2.元件规则:描述了产品所使用元件的基本属性、用途、状态等。

3.动效规则:描述了产品中用于展示或者用于交互的动画效果。

四、功能需求

功能需求是PRD中占比最大的部分,它描述了产品的每个功能细节内容。

功能需求的内容来源于需求分析说明书(Software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SRS中的功能需求分析部分就是产品原型设计的依据和要求。SRS中要说明的是功能需求分析的过程,而PRD中要说明的则是功能需求的成果,内容一般是以原型界面为主,表现方式偏重于图文结合。如果是更加强调交互性的产品,可能还需要产出一份对应的设计需求图纸(Design Requirement Drawing),但这部分不在本文中做说明。

功能需求的表达方式目前主流的有三种:1.以传统的WORD形式进行文字描述;2.采用UML标准绘制用例(User Case)的方式;3.列出工作项描述用户故事(User Story)。

五、非功能需求

非功能需求是指除功能需求外的其它产品需求,包含资源需求和属性需求两大类:

1.资源需求:环境需求、业务需求、数据需求等;

2.属性需求:性能需求、安全性需求、易用性需求、可维护性需求等;


内容完善阶段

一、场景化

场景化是产品需求分析中通常会使用的方法,场景化设计已成为建立产品模型和评估需求价值的重要手段,而当今的应用型产品基本以场景化应用为主。

PRD中不一定要有场景化的内容,但场景化作为产品人员必备的一种思维方式,最好有所了解,下面用图简单描述一下场景化的相关内容:


PRD文档编写思路分享_第1张图片

二、优先级

PRD中的优先级是指需求优先级,在实际情况中划分需求优先级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划分需求优先级的方法很多,比较著名的有四象限法则和KANO模型:

1.四象限法则:四象限法则是用于时间管理的经典法则,麦肯锡的管理方法中也经常提到这种方法。通俗地说就是按照需求的轻重缓急来划分优先级。

2.KANO模型:KANO模型是根据用户满意度进行的需求分析,通过二维模式量化出需求的品质特征。在以用户满意度为导向的产品设计中,通常采取KONO模型的结果来排列需求优先级。

三、生效

PRD的正式生效需要得到团队的共同认可,经历的过程一般有校核、评审、定稿。

1.校核:校核是对文档格式、排版校正的过程,校核人员和文档编写人员必须不是同一个人,校核的目的在于纠错,并不是对文档内容进行审核。

2.评审:评审是团队进行内容审核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评审能建立共识、消除歧义以及明确重点,在评审的过程中能集思广益,提高产品的广度和深度。

3.定稿:通过定稿的PRD是经过全体确认的最终成果,归档时需要进行特别标注说明。

四、归档

PRD文档是经历一段时间过程形成的产物,这期间内容一定会反复不断地进行修改,每次修改后的文档最好养成留档的习惯,以便在定稿后完成归档的工作。将PRD做成文档集的形式也有助于回朔过程,建立相关的知识库。

五、变更

变更是指已经过确认的内容由于某些原因需要进行变化或更改。变更会对产品造成各方面的影响,其中需求方面的影响将要求对PRD的内容进行修改。


以上就是我个人在编写PRD的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经验,整理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欢迎各位对文中不完善或有误的地方提出指教,希望能在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和提升。

你可能感兴趣的:(PRD文档编写思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