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版本:1.9.2.1
手机:IPhone6
手机系统:IOS 8.2
时间:2015/4/20
体验人:铁铁
1. 产品分析
1.1 产品介绍
IN是一款2014年6月上线的可打标签的图片分享软件,来源于一个时尚导购团队:杭州爱图购,专注于女性图片社交。
1.2 目标用户
热爱时尚,喜欢秀照片的女性
1.3 市场:拍照、图片社交
拍照:在各种拍照应用活跃于移动终端的时代,In通过主打大头神器抢占市场;大头、标签,更有趣好玩的拍照模式越发吸睛。
图片社交:在社交媒体爆炸式增长的移动互联网中,随时随地参与到网络社交成为了人们的刚性需求。利用图片为切入点的图片社交是垂直社交应用的一个分支,垂直社交的核心就是围绕某一特定主题,一群对该主题感兴趣的人在平台上进行交流。所以做图片社交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有社交的主题,以及运营的话题,即拍即分享,一张图片就是一个故事,恰恰能够提供各种话题。
1.4 需求分析
① 即拍即分享,表现照片的故事感;
② 80后90后极具个性的表达需求;
③ 被赞,被肯定,人们的炫耀心理;
④ 图片+标签的形式,最终实现品牌传播
1.5 目前的用户基数
IN在AppleStore摄影与录像类目中免费APP排名第8;在上线8个月的时间内累积了2000万用户;最新一周日最高新增活跃用户破6万,平均用户打开次数大于4次每天;用户通过微博分享的图片阅读人次超过5亿,微信的曝光量也近2亿;用户分享到社交端的图片过17.3万。(数据来源于创业邦等网络媒体平台)
2. 产品概况
2.1 核心功能点
核心功能是:图片标签、超萌大头、萌态贴纸
图片标签:是IN刚上线时就主打的功能,虽然市场上已经有了图片+标签功能的APP,而且与品牌相关联这一点也被某些产品发掘到了,但是IN瞄准了时尚女性这一群体,并在合适的时机(恰逢世界杯)推出;在产品上也与其他竞品略有差异:IN选用了特有的4:3的图片尺寸,让女生们的自拍照更修长更动人;除此,IN搭载了20个影像处理滤镜。
超萌大头:独特的变大头功能,可以将照片变得有趣滑稽,分分钟恶搞朋友,引起围观。说起大头功能,在《武媚娘》跟广电总局纠缠的那段时间里,IN通过热点话题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推广,着实火了一把!
萌态贴纸:近百款原创贴纸,可以粘合至照片中,尽情表达自己的情绪。
2.2 产品结构
2.3 任务走查
任务一:拍照并分享
步骤:拍照—使用滤镜—使用标签—使用贴纸—使用大头—上传分享
体验感受:操作便捷,贴纸种类很多,变大头功能很好玩,并且可以连续处理多张图片;图片完成后可一键分享到微信orQQ空间;点击拍照按钮,直接引导用户进行拍照,但看了下大部分用户的图片,基本上使用的照片库中的照片(包括我自己),也就说明现有的拍照修图功能不能完全满足用户需求,这点需要进行用户调研探究下。
亮点:贴纸的使用次数限制。用户等级越高使用贴纸数越多,促进用户活跃度
不足:大头功能中涂抹完成后,容易将画笔大小当做放大功能条,建议涂抹完成后,适当进行下一步的引导;标签功能没有使用说明,新手容易困惑。
萌图见下:
任务二:查看感兴趣的话题并发帖
步骤:首页/广场搜索话题—进入话题—看帖—评论/点赞—发帖
体验感受:首页将热门图片分门别类展示,并有专题将精选图片、话题或活动进行推广;广场频道中,UGC内容丰富,话题繁多;方便查看你关注的用户图片
亮点:快速定位到想看的某一类别的图片,如萌宠,宝贝;专题引导让人脑洞大开;"戳TA来看看"可提醒他人查看
不足:话题帖子发布成功之后,无法定位到自己的帖子,对用户造成困扰。
任务三:查看消息并与好友聊天
步骤:消息—点击好友—聊天
体验感受:一对一聊天形式,基本功能较为齐全
亮点:“心碎”功能,可依旧保持相互关注关系但断绝与该朋友聊天的“拉黑”功能,该功能名称形象有趣,独具一格。
不足:聊天中没有表情发送功能,若贴纸能做为表情使用,一方面加强贴纸推广,另一方面加强聊天丰富度,一举两得;无群聊功能,即时通讯没有满足多用户沟通需求。
任务四:添加好友
步骤:添加好友—扫一扫/微博/手机通讯录
体验感受:多途径渠道添加好友,操作方便,通过微信QQ邀请好友,便于口碑传播
不足:扫一扫功能体验较差,二维码识别易用性差失败率高;添加好友没有做微信接口打通;邀请好友可以与添加好友对应,增加“去新浪微博邀请好友”入口
3. 竞品分析
从图片+标签的拍照功能及社交属性角度选取Nice及Instagram做为竞品进行分析:
4. 总结
IN这款APP在上线8个月内做到2000万用户,成为移动图片社交领域不可忽视的一匹黑马。
目前,主打“图片+标签”的APP还有很多,尽管各自的目标用户有所不同,但均是用“图片 + 标签”的方式连接社交和电商,图片社交市场可谓是硝烟弥漫。
另外,在目前国内的社交应用市场中,占据着主要地位的微博、微信,使用人数更多、活跃度更高,尽管用户对有发布图片的心理需求,但却更倾向于选择更常用的社交平台进行分享、转发。
以兴趣搭建起来的图片+标签玩法,对于用户黏性的养成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及成本,这块“小而美”的市场很容易被稀释。IN在保持其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还需要不断进行探索跟创新。
以上是我对于IN的体验分析,还不够全面,望各位大神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