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Bennet的“幸”与“不幸”

Mr.Bennet的“幸”与“不幸”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看2005版的《傲慢与偏见》电影时,被狠狠塞了一大嘴的狗粮。尤其是电影结尾部分,身着低领睡衣的男主抱着女主的脑袋不断地啃,深情款款地一声“Mrs. Darcy”啄一下脑门,连唤六声,连啄六次!啊~真是惨无人道的虐狗大法啊!

刺激得满屏弹幕大君们,瞪大星星眼嗷嗷叫嚣着要踢翻眼前这盆猝不及防当头砸下来的满筐狗粮!

深受电影中美颜帅型的刺激,我决定重温这部十几年前看过的小说,为求原汁原味欣赏原剧,我极为自信地决定挑战非译本原版小说……

经过将近一个月的钻研古文的刻苦精神,在快要看瞎狗眼的折磨下,我终于看完了整本原版。在读完最后一个标点后,我极想一巴掌拍飞当初那盆狗粮——电影版本就是一个骗子!与小说所述故事相比,它们完全是形同意不同!!!

看电影时,让人从头到脚都轻飘飘的,到处冒粉红泡泡。

看小说时,却让人无法专注在恋情上,不断被配角和支线细节所吸引,反复琢磨这些人物,他们略显僵硬的浮夸言行,给人一种异常熟悉的感觉。倍感奇妙。

这本英国小说据说完成于1797年,距今可是已经过去二百余年,人们的生活环境早已今非昔比,出行工具从马车进化成了一日千里的火车和飞机,甚至已经发明了脱离地心引力的宇宙飞船;但是,对照200多年前的这些人类言行思维,似乎,200多年后的人类也未曾改变多少。甚至,可以说完全没有本质的变化。

究竟,是因为人类社会的特性,使得人们的思想始终保持固化,千年如一日,毫无进化?

还是,人类社会的思维模式,只是不断轮回反复,转了一圈后,恰恰好又回到了200多年前的那个点?

命题太伟大,凡人想不透,就暂且丢边吧。

让我们来聊聊那些小说中最有趣的人物,首推Mr. Bennet,也就是女主Elizabeth的父亲,这是一个非常喜欢说风凉话的人,也是最令人羡慕和同情的人物。

啊,差点忘了,先给大家科普一下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物价水平,这点非常重要,马克斯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他说的吧?),这句话真是几千年来全人类社会的行为准则,包括原始人类时期。在我觉得剧中人物的夸张行为超出我所能理解的时候,只要好好捋一捋他们的财务状况,就会发现,他们的行为实在太正常不过了。

综上,请大家牢记以下这条信息:

据不完全可靠的资料表明,当时英国人均年收入大约是100~150英镑,一个家庭女教师的年收入大约是15~30英镑(包食宿)。

记住这点就行了,其他贵族等级啊什么的,全是浮云,全是浮云~

Mr.Bennet的“幸”与“不幸”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1)最幸运的事,出生带把!

为什么要先聊这个老头呢?

因为我之前一直以为,女主Elizabeth家很穷,很没社会地位,和男主Darcy家相差悬殊。

但是,我错了。

Mr. Bennet的确不如拥有半个Derbyshire财富的Darcy家族有钱,但他也并不穷,甚至他们双方的社会阶层是一样的,只是因为财富含金量的差距,一个偏上点,一个偏下点,但是,他们毫无疑问是属于同一类别。

不得不夸赞一下Bennet先生会投胎啊,真是一个天生的幸运儿——出生时是个带把的,所以按照当时的法律、按照他们家家传的规定,他拥有遗产继承权。

他家居于Longbourn村庄,这是一个位于伦敦附近(帝都黄金位置啊),属于Hertfordshire管辖内的一个小村庄。他们家族在这里拥有一栋大房子,占地面积可不小,前院宽敞的可以跑马车,后院更为开阔,不止有大片的草坪,还包括草坪周围可以散步到让人迷路的灌木林和成片的小树林;家中有男管家,女管家,一个厨师,一个马车夫,以及若干仆人;更为重要的是,还有一处享有打猎特许权,并且可让他年收入达2000英镑的农庄(经营模式大概类似于中国古代地主吧)。

Bennet家这点财富放眼全英国也许都挤不进TOP千位,但在当地已属望族。他们家是本村TOP榜的榜首,是附近城镇名流TOP 10的榜中之一。因此,他们家的人和事在当地都属于被重点关注的对象,他们家的人在附近走动,也都会被礼遇三分。(说到这里,不由得想到了村长镇长……)

从书中看起来,他似乎没有任何血缘近亲,还是个独生子女,所以从小没人会跟他争抢玩具和父母关爱,大概不懂嫉妒为何物;书中也从未提及他父母,估计在他结婚前,俩老Bennet就已经都不在人世了。这使得他在婚姻的选择权上,无须受任何人的阻挠和影响,这对大多数人讲是极为难能可贵的,但对于他而言,就不知是幸还是不幸了。

Mr.Bennet的“幸”与“不幸”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好色,最错误的选择!

Bennet先生作为一个有文化有思想有主见的人,从不赶潮流,不好热闹,享受宁静的乡村生活,而厌恶喧嚣的伦敦都市生活,他即不热衷于社交,也不在乎增加财富,因此,他极少离开他的房子,离开他的村庄。

基于这些原因,他的结婚对象,也理所当然只会在当地适婚姑娘之中选择了。而对于这样一位地主家的文艺青年,他对于美满婚姻和幸福家庭当然也会有着较高的标准,他对未来妻子有着美好的理想蓝图和小期盼。

当然,以他所拥有的条件,他在相亲市场上应该是极为抢手的热门人选,因此,他的这点点要求,也不能算太过份。更何况,相比世人看重的家世财富,他更为看重的是未来妻子个人本身。

从这点来说,他的思想境界,可比男主人公Darcy先生还要进步多了。只是可惜,他的个人眼光和品味不乍滴。

他不拘家世财富广选理想的妻子人选,最终,却因为年轻冲动,他引以为傲的理智输给了一时的荷尔蒙,头晕眼花地拜倒在当时年轻娇美但头脑空空的未来Mrs. Bennet的石榴裙下,不顾两人社会地位的差距,娶了这位Meryton小镇上的律师的女儿。

Bennet先生和他的夫人,他们这一对才真正是值得可歌可泣的跨越阶层的爱情楷模,我想,他结婚时肯定也是被自己狠狠感动了吧?以为这样不要求外在世俗名利的婚姻,必将给他带来理想美满的家庭生活。可是,他却忘了,个人本身也分外表和内涵,而他自己显然迷失在外在上,而忘了更为重要的内在。

而这一个错误选择,让他的理想蓝图泡汤,在乡村隐士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且是一个越来越爱讽刺挖苦人的隐士老头。

他娶了她没多久后,他就后悔了,他发现除了感官刺激外,他和年轻的小妻子是如此格格不入:

年轻的Bennet夫人和当时大多数普通小市民一样,没有学识(我怀疑是半文盲);没有良好的教养,她喜欢说东家长西家短,而且是当着家里仆人的面;她爱幕虚荣,即使连生五个女儿将来无法继承家产,她也不懂得节俭排场,给女儿们和她自己存些未来生活费;她毫不掩饰某些不入流的丢人伎俩(其实是因为她根本不认为那样丢人),逢高踩低,讲话不得体;等等。

这些种种都让他觉得她非常愚蠢和庸俗,双方教养的差异在日常生活中暴露无疑,由此产生的种种不适和不快,逐日累积成失望,让他很快便由热恋转为冷淡,甚至没有做任何有效的尝试和努力,他就单方面放弃了对于幸福家庭的经营,也停止了理应给予妻子的爱和尊重,开始坚守书房,专心寄情于读书和田园生活。

他曾经对最心爱的二女儿Elizabeth说:

In his library he had been always sure of leisure and tranquility; and though prepared to meet with folly and conceit in every other room in the house, he was used to be free from them there.

想想Bennet先生前半生顺风顺水,完美的人生正要驶向广阔的蓝海,偏偏因“贪花好色”而自毁理想,唯一剩下的慰藉就是与心爱的书房为伴了。

(其实,我觉得他被颜值征服这件事,实在怪不了年轻的Bennt先生,现在的人天天叫嚷着“颜值即正义”“颜值即真理”,可见颜值的杀伤力有多强。

看看Bennet夫人生下的五个女儿,除了最小的Mary长的普通了点,其他几个从小的往上数,可是一个比一个美貌动人,可以想象她们的妈妈——也就是Bennet夫人本尊在年轻时该是有多么的美丽动人!

不要说征服一个地主家的傻儿子,就是征服镇长家的傻儿子也是有可能的,只要那个人也和Bennet先生一样,完全不在乎门第财富。)

Mr.Bennet的“幸”与“不幸”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3)讽刺新技能,婚姻赠品!

把人娶回来以后翻脸冷落,这个……多少就有些不仗义。

毕竟那个时代应该是不提倡或者根本没有离婚这码事的吧?至少应该努力努力,哪怕看在女儿们的份上呢?

我给他们俩毛估估了一下年龄,Bennet先生至少要比他夫人大上一轮以上,否则Bennet夫人不会总嚷嚷着“哦,Bennet先生,你要是死了,我们母女几个就都要被赶出这所房子了,那时候我们可怎么过啊!”

她那么确信丈夫会比她早死,肯定是因为她比他年轻很多嘛。结合当时女子普遍的平均结婚年龄来推算,Bennet夫人结婚时最多不会超过20岁。

这个年龄,还是可以再教育一下的嘛,还是有很大的改造提升空间的嘛!

只可惜,Bennet不仅清高,他虽然厌恶庸俗,厌恶愚蠢,哪怕那些人是他自己的亲人家人他也无法容忍;但是,与之相比,他更讨厌麻烦,讨厌被纠缠在一堆混乱当中。

因此,即便是看不惯Bennet夫人不管场合的大呼小叫和好说人闲话的丢人表现,他也不愿意费力去纠正她;即便是知道小女儿们整天在外面发花痴,不学好,他也懒得出面去约束管教。

他的这些容忍和克制,或者说,是放纵,最终无法避免导致了某些恶果,不止是对他人,单说对他自己的影响。

一个人长年累月的自我克制 ,显然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所以即便他是个有教养有高尚品德的gentleman,他也变得爱说刻薄话,讲话都含沙射影,而这个爱好貌似不太符合当时传统的绅士风度。

尤其是针对于妻子和有样学样的小女儿们,Bennet先生在忍无可忍时,会对Bennet夫人连讽刺带挖苦,毫无顾忌地当众暴露她的缺点,拿她有欠妥当的言行举止开玩笑,让周围人极为尴尬。

当大女儿Jane因为母亲的故意设计,而淋雨拜访最终病倒在Bingley先生家里,当全家人接到这个消息时,Bennet先生是这样对Bennet夫人说的:

“Well, my dear, if your daughter should have a dangerous fit of illness, if she should die, it would be a comfort to know that it was all in pursuit of Mr. Bingley, and under your order.”

显然,他对于妻子这么千方百计、手段拙劣、不顾体面的支使大女儿去攀附高门的行为,是非常不赞同,甚至是觉得深感羞耻的。

他理解不了,也赖得阻止,因为女儿们似乎也乐于配合她们母亲的行为,所以索性就冷眼旁观,偶尔冷嘲热讽。

可惜,他隐含的讽刺经常落空,当事人只听得懂他表面的意思,或者说只接受表面的意思。这种时候,就只有心爱的二女儿Elizabeth能成为他的知音,理解父亲的苦心,领会父亲的话语含义,甚至能机灵地配合他的玩笑。这让他们得以培养起父女间的默契,可以说Elizabeth是父亲在家中的唯一战友,因此也深得父亲的偏爱。

有趣的是,Elizabeth是父亲的最爱,却是母亲的最末爱,Elizabeth在她母亲心里的地位甚至还要排在最不起眼的小妹妹Mary的后面。

而同样的,老四Lydia的性格简直活脱脱就是她母亲的升级版,她是母亲的最爱,却是父亲的最末爱,同样,Lydia在她父亲心里的地位,也得排在最不起眼的小妹妹Mary的后面。

Bennet先生当着全家人的面,这么评价老三Kitty和老四Lydia:“From all that I can collect by your manner of talking, you must be two of the silliest girls in the country. I have suspected it some time ,but I am now convinced.”

他父亲毫不掩饰对于这二个女儿的不喜,就如他毫不掩饰对他妻子的不尊重一样,这些人居然也不因此给他下包老鼠药?

哦,还真不能药死他,药死了他,他的遗产就要给远房亲戚继承了,她们几个人全都会被赶出房子,流落街头,只能租住到狭小简陋的贫民房里去了,更不要说管家仆人马车夫了,想都不用再想了!

基于各自的苦闷和各自的顾虑,Bennet先生和Bennet夫人在女儿中各有所爱,也许也是一种平衡和排遣的办法。

Mr.Bennet的“幸”与“不幸”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4)书房,神圣的私人领域!

幸好,Bennet先生除了偶尔说些打趣的讽刺话外,大多数时候是个沉默而爱好和平的人,他从来不会冲着别人大吼大叫甚至大打出手;但是,千万不要擅闯他的书房,如果不请自入地闯进去,打扰他的私人领地,他会一反常态地变得冷酷和尖锐。

当Elizabeth拒绝了将会继承她父亲房产的远亲Collins牧师的求婚后,她母亲Bennet夫人极为恼怒,但她拿这个极有主见又得丈夫宠爱的女儿没办法,所以,她跑到丈夫的书房,大呼小叫地请求丈夫出面,让他要求Elizabeth嫁给Collins牧师。

Bennet先生对此显得极为冷漠而不耐烦,他没有事先告知妻子他的意见,而是让她把Elizabeth直接叫进来,然后当着妻子的面让女儿做二选一:

如果她不接受Collins先生的求婚,那么她母亲,从今以后不想再见到她了;

而如果她接受他的求婚,则他这个当父亲的人,从此以后也不想看到她了。

这有什么好选的呢,既然一家之主都这么说了,本来就不同意求婚的女儿,当然是开开心心地感谢父亲的慈爱,而一向喜欢夸张表演和行事有欠得体的母亲的威胁,则完全被无视了——她母亲说的话,从来不用当真。

而当Bennet夫人深感失望于丈夫居然和自己不是一条心的时候,她向他表示抗议和责怪,但Bennet先生则是近乎冷酷地回复她说:

“My dear, I have two small favors to request. First, that you will allow me the free use of my understanding on the present occasion; and secondly, of my room. I shall be glad to have the library to myself as soon as may be.”

这几乎就相当于在说——“一,我要怎么做你管不着;二,你快点给我滚出去!”

这么做,无疑于是让妻子在自己女儿面前完全失去威信和尊严的,可以说,是这个当父亲的人,手把手教会女儿们无视甚至轻视自己的母亲。即使妻子真的愚蠢无知,但身为伴侣的丈夫这样毫无丝毫维护之意,还亲自动手撕脸的行为,会不会给子女造成不良影响和心理阴影呢?

至少,对敏感的Elizabeth是造成了心理伤害的:

She had always seen it with pain; but respecting his abilities, and grateful for his affectionate treatment of herself, she endeavored to forget what she could not overlook, and to banish from her thoughts that continual breach of conjugal obligation and decorum which, in exposing his wife to the contempt of her own children, was so highly reprehensible.

饱富学识的Bennet先生会认识不到他自己的言行,会对子女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吗?我想不可能,他这么老了又这么聪明,肯定知道自己这样做的结果,但是他无法克制自己,这大概是他宣泄生活不满的方式,或者说是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的宣泄不满的方式。

Mr.Bennet的“幸”与“不幸”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5)父亲的偏爱,重不重要?

当然重要,尤其是一个掌握着家庭绝对财产所有权的父亲。

Bennet一家人,无论是吃穿住行,还是周围人对他们家人的礼遇有加,都得益于Elizabeth父亲——Bennet先生的财富和地位。

Elizabeth作为他最偏爱的女儿,轻则可能比其他姐妹多得些零花钱补贴,在家里能享受更多自由的话语权,重则可以在关键时候得到父亲的指导和庇护,从而摆脱人生危机。

而这,恰恰是Lydia最欠缺的。她作为母亲最心爱的女儿,Bennet夫人除了在她犯花痴时添油加醋助兴之外,或者再贴补些零用钱外,对于陷入人生危险泥淖中的女儿,她完全无能为力,除了在家装病哭诉之外,她即提供不了智慧,也提供不了财力,只能任由其他人以最简便有效的方式,把她女儿顺势和人渣一起打包,远远的打发到北地兵营里去了。

而她一听女儿私奔的事可以以结婚收尾,马上就兴高彩烈百病全消,全然不顾她女儿要结婚对象是个人渣的事实,只高兴于又一个女儿结婚了,就跟游戏又打通一关的样子。这不得不让人觉得她即可怜又可鄙,16岁的轻浮少女不懂其中风险辛酸,作为五个女儿的母亲居然也这么无知轻浮,就不得不让人叹息了。不得不同情Bennet先生,娶了这么一位无知浅薄又聒噪的女人。

而Bennet先生,却偏偏是这么一个非常理智而聪慧的人。

他即使不喜欢这个跟她母亲一样无知轻浮的小女儿,但当他得到她与人私奔后,他马上赶去追查他们的下落,想在小女儿铸成大错前,把她找回来;他从头至尾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怀着侥幸心理,认为他们私奔会是因为彼此相爱,想要背着家人偷偷结婚而隐匿行踪的。

当大舅子报告说他已经找到隐匿在伦敦与Wickham未婚同居的小女儿Lydia,并且已经说服Wickham同意与Lydia结婚,只需他同意支付1000英镑嫁妆和每年100英镑生活补贴费时。对于这个代价,他是完全不相信的。他对两个大女儿说,Wickham不可能以低于1万英镑的代价娶Lydia这样的姑娘;他相信这是她们的舅舅在背后付了大笔的钱财给Wickham才使他答应这桩婚事的。

他看出这桩婚姻对他这个小女儿而言,并没有多少好处,但他愿意做的就这么多了。

Lydia在伦敦的婚礼非常草率仓促,全家人除了舅舅没有一个出席,在场的人除了她自己为这场婚礼欢欣跃外,估计都是抱着尽快收钱结款早点收工回家的念头。所有促成这场婚礼的人,最大的动机也不是为了她的利益,而是出于保全Bennet一家人的名誉,更为直接的说,是为了避免了未出嫁的几个姐妹的婚姻免受损害,更进一步说,免得祸害她们未来丈夫家的名誉受到牵连。

他父亲对此可以说是无力干涉,或者说也是不想干涉,他极不喜欢这对新人,因此在被劝回家来后,就全权委托给大舅子处理,即不参加他们那场草率的婚礼,也不同意妻子申请给予小女儿购买礼服等的额外费用,他甚至还态度坚决地宣布不允许那对新人踏进家门一门,甚至都不允许他们经过Longbourn村庄。

虽然最后在Elizabeth二姐妹的劝说下,还是同意了一对新人的请求——他们希望在去北方赴任前回家来住几天以作告别,但他全程没有给予好脸色,也没有给予任何交谈和关问。而如果Lydia是他所偏爱的女儿,那么,他完全有可能也有能力,帮助他们在当地谋求到一个不错的职位,继续在他的庇护之下悠闲度日。

可惜,以Lydia的智商和脾气,完全计算不到这些,她只是个被过度放纵和被错误示范的年轻姑娘。而当她离开家族的庇护,离开安全舒适的环境,当她赖以生存的对象,从父亲换成Wickham,一个除了漂亮皮囊外一无所有甚至连基本做人的品格都没有的赌徒时,她的单方向迷恋又能维持多久?

这是一个和她妈一样傻的蠢姑娘,而且,她还没有她母亲的一半幸运。

而对于自己偏爱的二女儿,显然Bennet先生是不会这样放任不管的,虽然他确信她和自己一样聪明理智,他还是希望她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而迷失于庸俗的财富权势之中。

因此,当Mr. Darcy向他提亲后,他满怀忧虑地一再询问女儿,生怕她只是一时迷恋对方的财富权势而出卖感情:

“He is rich, to be sure, and you may have more fine clothes and fine carriages than Jane. But will they make you happy?”

“He is the kind of man, indeed, to whom I should never dare refuse any thing, which he condescended to ask. I now give it to you, if you are resolved on having him. But let me advise you to think better of it. I know your disposition, Lizzy. I know that you could be neither happy nor respectable, unless you truly esteemed your husband; unless you looked up to him as a superior. Your lively talents would place you in the greatest danger in an unequal marriage. You could scarcely escape discredit and misery. My child, let me not have the grief of seeing you unable to respect your partner in life. You know not what you are about.”

这真是一个睿智而慈爱的父亲对女儿所能说出的最为关切和最为之顾全的话了!

当然,这也是Bennet先生作为一个过来人的切身体会,向性格最像他的女儿传授他自己沉痛的经验教训。

对于他而言,这段总结,可谓是用半生不幸得到的人生真谛了。

(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Mr.Bennet的“幸”与“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