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修行

之前常常被一个问题困扰:断恶修善,断烦恼,证菩提,这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拿最基本的见思烦恼来说,就有八十八品见惑和八十一品思惑。既然有这么多,那我们断到哪一品,修行到什么程度,自己如何知道呢?经典上,世尊告诉我们:唯证方知。古来祖师大德也是这个说法。当时听了,总觉得有点故弄玄虚的感觉。现在,自己慢慢地体会到了,世尊跟这些祖师大德的确是过来人,完全是实语者,如语者,此言简意赅的描述可谓是恰如其分。修行,的确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你到了一个什么程度,你是自然而然就明白的,或者会以梦境的形式显现。梦境,是阿赖耶识在你自己意志力量不能控制的时候起的现行。像《了凡四训》在讲改过时所说:“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了凡先生确也是经验丰富之人。

修行有四个步骤,信,解,行,证。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是修行的基础。信己信人,信理信事,信因信果。在信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指导,深入理解,并遵循老师传授的方法,自行实践,长时熏修。终有一天,必能证果。所以,修行,重在“行”。小行有小悟,大行有大悟。如果自己不断恶修善,依教奉行的话,即使别人再怎么有演讲口才,再怎么竭尽全力地给你讲述,始终也只是隔纱望月,非自己的境界。

修行的过程,少不了经典的帮助。现代社会,由于种种内在外在的原因,大多数人像极了关在笼子里的仓鼠,为了一点眼前之利,拼了命的绕圈圈。或迷茫,或浮躁。所以,即使有真正的善知识,也很少为我们所发现。那么,我们只能学习孟夫子,以经典为师。经典,确实是可靠的。首先,它是佛菩萨,或者开悟的圣贤人所讲所集,最起码也是君子所作。其次,历经了长时间的检验和众多善知识的反复实践验证。经典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修行初期,是鼓舞书,参考书,说明书。诸如,《地藏菩萨本愿经》里,地藏王菩萨的前身婆罗门女及光目女救母升天的事实,能给我们凡夫莫大的信心,鼓舞我们精进修学;再如《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里,世尊为我们讲述阿弥陀佛在因地时的大愿大行,以及阿弥陀佛建立极乐世界的经过。看过之后,无不使我们涕泪悲泣,感恩满怀,使我们迅速升起效仿之心。那么我们如何落实呢?世尊就如同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谆谆教导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同时世尊还时时刻刻不忘提醒我们“国土微脆,人生无常”。在《金刚经》里,世尊道出了法的真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以及我们修行的次第,破四相,破四见,以及如何修福德,如何修功德等等等等,多如恒河沙。随着我们修行的不断进步,经典将继续发挥重大的作用,可以用来勘验我们修行的成果。佛佛道同,生佛不二。经典是佛菩萨以及圣贤人悟后的境界,那么,我们凡夫开悟了,决定也是同样的境界。另外,对于经典,必须熟读,能背诵更好。背诵,有极大的好处。首先,背诵的过程,它是戒,定,慧等修。其次,经典常存于心,甚至溶于血液,深入骨髓,在任何境缘中,就能时时提醒、警示我们,并指导我们的行为,使我们丝毫都不懈怠。

修行的目的,就是证悟,至少也要使我们常在人天,过幸福美满的生活。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因此,持戒,是修行中最基础且必不可少的部分,无论是修“三福”,“六度”,“六合”,普贤十愿,还是头陀行,或者密宗,禅宗,亦或法相唯实等等。最基本的戒律就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在持戒的初期,身心备受束缚,就如脱缰的野马突然被绳索勒住了脖子。逐渐适应之后,觉得原来是“悬崖勒马”,这根“绳索”原来在救我们的命。持戒久了,身心适应了,不再是受罪了,反而成了自然而然之事。奇妙的是,身心将得到更大的愉悦。身体轻盈了,津液甘甜了,心灵舒坦了,整个身心,长久地被幸福、快乐包围着,整个人生都更加充实了。这种愉悦,也可以叫法喜,是不持戒,甚至破戒所得到的须臾的快感所无法比拟的。现在总算有点理解为什么世尊每次法会结束后,大众都是“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修行,是人生必做之大事。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你可能感兴趣的:(说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