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

        看了BBC的纪录片,讲述了德川家康的故事,时间不长只有40分钟左右,主要讲了家康对待武士道精神的看法以及他称王的原因。

      剧中有几个关键人物,先来梳理一下人物关系。主角德川家康,生一长子叫信康,忠心效国,后被误会有逆反之心,为保全家族性命,切腹自尽体现其武士道精神。三子秀忠,四子忠吉。鸟园居忠,剧中戏份不多,但却是和三成一样典型的武士道精神的体现,世代效忠家康家族。太阁儿子秀赖,在太阁死后立马被家康送往城外,养子秀秋,战败时曾被三成认为侮辱了国家要求其自杀谢罪,但是家康帮其辩护。家康主要对手三成,一心护国,谨记太阁遗言要抚养秀赖长大辅佐其上位。

       太阁临终,将王子拜托给三成与家康。家康表面应和,心底却早已有了其他想法, 这其实是与他一直遵守的武士道精神中的忠诚教义相违背。多年前长子信康的死给了家康很大的伤害,并且改变了他对武士道精神的理解,“武士道说不该有欲望,于是我见机行事。武士道说要有原则,我以顺应时势为原则”。儿子秀忠冲动提出想参与战争,家康教导他"we use politics, not war",“plan and act careful”。确实,懂得这点之后的家康才有机会战胜三成,成为这个国家最有权力的人。

 
      当年暗杀家康不成功,为了逃命装成女人被大家一直耻笑,迫于家康威胁只能乖乖逃到城外安居的三成让人感觉没有出头之日,没想到后来竟能东山再起率领超家康数倍的军队进行报复。家康会见秀秋,提起往事,离间他与三成关系,并约定好会面。太子授权三成,三成奉命攻进伏见城,家康率兵去城外与秀秋会面,不料秀秋还是选择站队三成,扑了个空。城内家康只留了鸟园居忠和少部分人看守庭院,不敌三成,最后像信康一样成了武士道精神的牺牲者。家康后来授权忠吉,日本最著名的内战开始了,史称关原之战。

      三成和家康各自领军站两边。那个年代的日本武术战斗已不再只凭剑术,关键要拥有先进的武器。家康这边正缺少援助,秀忠却在远处攻打无足轻重的三成盟友,并且固执地不肯回来只想战斗。这个时候最关键的人物就是秀秋 ,他占领了最好的地理位置又拥有最大的军队。而秀秋是个极度迷茫的青年,和今日的你我并无区别。战前秀秋问三成“你这么希望看到人死吗?家康救过我命,你当时希望我死。”,可以看出这个年轻人的内心想法,一方面为了自己家庭觉得应该站队三成,另一方面又忘不了家康当年的救命之恩,对他抱有歉意。所以他才会做出既答应了三成攻打家康,又允诺家康帮他的决定。号角吹响,红白两方开始厮杀,唯有秀秋痛苦又呆滞地站在高地看着,迟迟不发号施令。家康看透了这个年轻人的弱点,清楚的知道他的犹豫,对三成的不信任,对他的亏欠,甚至不惜背叛家庭。便通过主动攻击来刺激他,最后达到目的,消灭三成军队。秀秋的想法决定了日本的未来,帮助家康赢得胜利由此开始250年的幕府统治。


     
胜利不久偶遇忠吉军队,忠吉十分愧疚,家康认为他应该像哥哥信康一样切腹自尽以表忠心。但是下属替忠吉求情,说家康已是全日本最有权力的人了,不这样也没人敢说他
云云。家康也由此想通,告诉忠吉自己已经失去一个儿子不想再失去一个儿子。影片开头其实家康就抛出一个问题,武士道效忠目标到底是什么?一直要求效忠,但是是要像谁效忠?家族?国家?还是自己主人?我想这是家康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从前效忠国家效忠领袖到后来效忠自己家族留下儿子性命。问题一直都在,家康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答案,不同的经历帮助他找到了最后的答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德川家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