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为何不为人所熟知?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时期,是最不为人们所熟知的。

一是五代十国,二是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不到一百年,且十分混乱,不太熟悉尚可理解。但魏晋南北朝前后共有370年的历史,鲜为人知是很令人意外的,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是因为当时中国其实一直是处于基本分裂的情况,除了西晋,整个只有西晋51年,如果从晋灭吴算起就30多年的历史;

第二个原因我认为是后世基本没有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是以这个时期作为背景创作的。

魏晋南北朝为何不为人所熟知?_第1张图片

我曾经看过《陈寅恪魏晋南北朝讲演录》,这本书是万绳楠教授通过整理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使的讲演的笔记编写而成的。正因为如此,它的学术性稍强,书中有大量的史料,陈寅恪通过他敏锐的观察和清晰的思考发现了一些不为人所知的联系和问题。

比如“竹林七贤”,陈寅恪认为是先有七贤,后又竹林,他通过比较《世说新语·伤逝类》和《竹林七贤论》中的史料,否定了嵇康、山涛、阮籍等人共同创作了《竹林之游》。它认为这不过是好事之人杜撰的。竹林之说东晋之初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

“竹林七贤”名声之广,与河北等地多以“竹林七贤”附会地方名胜有关。国人向来有比附名人的习惯,比如粽子一开始只是农民在午间劳作之余用来充饥的方便食物罢了;吴越之地起初拿它来纪念伍子胥,这比屈原之说甚至更早一些,但后来纪念屈原占了主流,成端午节,自不必说。

当然也有学者不同意陈寅恪的这个说法,我觉得都是有道理的。而这也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读史能使人辨是非,倒不是让你以古鉴今,这个说法太宽泛了,在读史过程中,你是需要不断去质疑的,思考这段历史的真实性,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一种辩证思维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读史或者看任何一本书最大的忌讳就是对书中带有主观色彩的观点深信不疑。

魏晋南北朝为何不为人所熟知?_第2张图片

再讲一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几个重要特点。

一、门阀政治

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能做官的都是世家大户,有代表性的有曹魏时期的颍川陈氏,颍川荀氏,代表人物陈群,荀彧,荀攸。东晋时的王谢二家,代表人物有琅琊王氏的王导和陈郡谢氏的谢安。在这种政治制度下只看出身不看才能。高级士族阶层更加容易奢靡腐烂,皇权的旁落自不必说。有晋一朝一直羸弱以致发生“五胡乱华”与这种政治制度是息息相关的。

二、基本分裂

前面已经讲了,除了西晋可数的30多年,这段时期中国一直处于一个基本分裂的阶段,特别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及其混乱。

三、人口徙动频繁

政权频繁接替,胡人政权一个接一个,人口就和牲口一样,统治者要你去哪里,你就要去哪里。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乱世,且会导致大量的人死亡,汉民族在那个时代是遭受了重大的挫折的。

四、胡化和汉化的问题

两种文化交融,必定会有融合,主流一定是落后文化趋向于先进文化,所以汉化就成了历史洪流中的主要趋势,我国向来以文化分种族,汉化了就是汉人,胡化了就是胡人。北魏是当时汉化最成功彻底的朝代,但是也因为它的汉化,遭到一部分胡人的抵抗,所以发生了六镇起义,北魏分裂成数个国家,即变成了南北朝中的北朝。

另外在那个年代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如玄学的盛行,佛学的兴盛。和更加神秘的五斗米道,几乎所有的起义军都是和五斗米道扯上了关系。

题外话,读史,若是读至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反而需要谨慎思考;若是眼见风云千樯,古朴老树,相当沉闷和平凡,或许才是长途跋涉之后的返璞归真。

你可能感兴趣的:(魏晋南北朝为何不为人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