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7

普罗旺斯的种树人与写书人

文 / 张迿

“抱歉让您失望了,埃尔泽·布菲耶是一位虚构的主人公。”——1957年,法国乡土文学大师让·吉奥诺在致某林业官员的信中这样写道。

《种树的人》于一九五三年问世,让·吉奥诺用寥寥数千字,讲述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一位默默无闻的牧羊人——埃尔泽·布菲耶,每天种下一百颗树种,花了近半个世纪将一大片荒原改造成绿洲的故事。这则故事一经发表便造成轰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者的叙述实在太过“真实”。不断有人写信问吉奥诺:布菲耶到底是谁?他植树的那片荒原具体在哪儿?为何如此伟大的功绩没有别人提及?……这种情形持续了好几年,最后吉奥诺只得以委婉的方式道出真相。

也是在这封信里,让·吉奥诺坦言自己创作的初衷“是想让人们开始喜欢树,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开始喜欢种树”。这一向往来自于他毕生所秉持的处世态度与创作理念。吉奥诺出生于普罗旺斯的一个工匠家庭,小时候的乡野生活经验深深影响了他日后的写作,终其一生他都在记录自然、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亲历一战让吉奥诺对战争深恶痛绝,从而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但他也为此在二战时吃尽苦头,先是因反战被德军押进牢房,战争结束后又被法国政府当成“亲德分子”二次入狱。

出狱后的吉奥诺重整旗鼓,在文学创作中注入更强烈的反战情绪,他的很多名作如《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屋顶轻骑兵》即诞生于这个时期。《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中的朗格鲁瓦、《屋顶轻骑兵》中的昂热洛·帕尔迪上校都是无私、耿直、反战的人物,但有时为了践行道义,也不惜诉诸暴力。相比之下,《种树的人》中的布菲耶要温和许多,他言语不多,只是默默播种,用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绿色去隔绝战火;用那媲美上帝的善举,去对抗人类出于贪欲而对自然的不停破坏与吞噬。

吉奥诺本人的这一次写作,也有着“种树”的意味。他无偿开放《种树的人》的使用权,就像是在播撒树种,各种版本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世界各地。而这本书的神奇之处,还在于用“虚构”激活了“现实”。半个多世纪以来,无数人受其影响,进入深山种树,也有不少默默无闻如布菲耶的种树人,得到世人的瞩目和褒奖。二四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的旺加里·马塔伊女士,曾发起“绿带行动”,联合当地妇女,用三十余年时间在祖国尼日利亚种下近三千万棵树。她的壮举让更多人明白,原来布菲耶的故事并非一种妄想。

《种树的人》的隽永,不仅在于其现实意义,还在于它所激发出的艺术想象力,无数画家从吉奥诺的文字中获得创作灵感。普罗旺斯广袤的荒原上,有位孤独的牧羊人手持铁杖,赶着几只温顺的羊——读到这样的情节,不要说那些敏锐的艺术家,就是我们普通读者脑海中也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幅牧羊人的画面。在这部作品问世的几十年间,涌现出多个插画版本,动画大师弗雷德里克·贝克还把它改编成同名动画片,此片获得了第六十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成为动画史上不可错过的经典作品之一。

而今,另一位插画大师——来自德国的昆特·布霍茨,为这部作品创作了全新的插画。布霍茨自称“瞬间收藏家”,他对细节有着极强的捕捉能力,并赋予日常生活一种超现实主义色彩,这让他在博洛尼亚童书展、布拉迪斯插画双年展等大展中多次获奖。布霍茨对诗意的感知能力也极为突出,有人因此拿他的画来“看图作文”,请米兰·昆德拉、奥尔罕·帕慕克、苏珊·桑塔格这些文学大师完成“作业”,汇编成一本《月亮的光是借来的》。

之于《种树的人》,布霍茨以极细腻的笔法展现了牧羊人的隐居生活。利用绿色营造静谧之感本就是他的拿手好戏,翻开书页,那仿佛用细绒毛铺就的绿色绵延数里,远远望去水汽蒸腾,别有一番诗意。这些插画让原本简洁的文字生出繁茂的枝叶,也让这有着强烈隐喻的故事更加生动、鲜活。

翻开《种树的人》,第一句话便是:“想要判断一个人是否真的品行出众,至少需要好几年的观察。”判断一本书的价值亦是如此。“行为有益于人,动机无私慷慨,不后悔付出,不计较回报,而且给世界带来了显见的改观……”这些,牧羊人布菲耶做到了,《种树的人》这本书做到了,作者吉奥诺也做到了。

因而,他开心地写道:“这是最令我自豪的作品之一。虽然没有给我带来一分钱的收益,但却实现了写它的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