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为徐晓冬所辱,墨家这样看
——兼谈华夏传统所说的“气”
徐晓冬与雷雷的约架事件,顾如一直密切关注。盖因太极与墨家有紧密联系。先师墨子,在道教之道号即「太极先卿(或仙卿)」。这记载在早期道教宗师葛洪的《抱朴子》之中。然而墨家讲求兼爱、兼取,不搞“亲亲为大”。所以必须在广泛参考各方说辞之后才好作出判断。现在事件已经尘埃落定,各方也作了充分表达,应该可以谈谈了。
一、可见的事实有几点:
1、事件起因
事件由雷雷自称可轻易破解MMA体系的某寝技绝招而起,声称太极拳甩搏击几条大街。这就太霸道了。《墨子·经上》「63【经】间,不及旁也。【说:】闻:谓夹者也」[1]。两条经文出自《经上》篇,讲述方与方之间的相处之道部分。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群体、一个邦国,都是一个方。经文说的是,方与方之间要有间隔,而且要相互有闻。自从79年后,散打运动逐渐获得承认。长年来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已经形成一攻健身、一攻实战的格局。太极拳架子低,动作圆转,尤其适应健身角色。而MMA是最新兴起的全仿真格斗技术。两者恰是两个极端。两者原本应该井水不犯河水,相互沟通,相互学习。雷雷“大师”却贬低现代搏击,可谓「过五诺,若圆,无直无方」[2]。是不守规则、规矩,任性胡为之举。是侵攻,而不是“非攻”。所以事件的源起,过错方在自称的“太极大师”雷雷。
雷雷的胡作非为侵犯了现代搏击界的利益。《经上》曰:「义,利也」。亦有「义,路也」。触动现代搏击界的利益,不义方在雷雷。《非攻下》「其费,此为周生之本」[3]。动了现代搏击界自生与周生的根本。徐晓冬恰好自己开办了拳馆,依靠教拳生活。《经下》「让者酒,始不可让也」[4]。作为初始的、根本的,这些东西是不可以出让的。雷雷的不义,导致「争一言以相杀」[5],也就不奇怪了[6]。
2、两人放对,雷雷被20秒击败。
结果是必然的,一点意外都没有的。雷雷表演一点拍西瓜之类的魔术,把自己也骗了。以为自己真能打。当然是自取其辱的结果。至于某些传统武者脱墨入儒,导致武术失去实战性,容后再谈。
3、徐晓冬一时火热
其中有看客们的推波助澜因素。更主要的是徐晓冬本人也忘记自己是谁了。忘记自己只是三流拳手。想顺势把自己炒作起来。开始所谓的“打假”。提出挑战各门派掌门,各种搏击比赛都是造假等等。这就反过来动了全部人的饭碗。重蹈雷雷“大师”的覆辙!认识不到自身人性的弱点。受到一些追捧,就以为“浩然正气”[7]在身了。也开始要去教化众生了。
也许有人说传统武术那些所谓大师都是假货,需要打假。这种看法带有儒家习气,把自以为是的道德理想化、固定化。自以为“浩然正气”,而不懂得道义。墨家判断是否需要出手干涉,根本的一条是是否害人,扩大一点是害生。有害生命、生育、生发、生长。从这个角度看太极拳等传统武术,退一万步讲,即使仅仅是中式体操,也没有害生。反而吸引了大批人士强身健体,和作为业余爱好健康地消磨时间。体操达不到这种效果。习练传统武术也比吸毒、打麻将、邪教活动等健康得多。如此,传统武术在现代的存在是利远大于弊的事情。那么何必出手去打烂他们的饭碗呢。《大取》「圣人之利天下也,其类在礜石」。思考是否需要出手制止别人,以害人、害生为思考。又要懂得权衡利弊。不要搞绝对化。人类的绝对律令只有天志。而「圣人之教也多寡之《三辩》」。天志也就仅仅十条而已[8]。徐晓冬反弹雷雷“大师”的攻击可,斗争扩大化则不可。反对邪术可,以偏概全则不可。
4、传统武者们也处置失当
墨子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治于明者,众人知之」。有信仰的人,自信自己是在按照天志行事,是不会去争一时之名的。
回顾历史,传统武术在现代确实打不过现代搏击了。由此才产生了学习现代搏击的散打。散打刚开始的时候不被传统武术承认,被认为是拳击加腿。散打运动本身,直到2005年,仍然固执地要求戴着加厚的拳套,要求摔倒对方能得分[9]。先是不允许对方使用肘技,后是要求戴肘套。又被称作搏击加摔跤[10]。再到近些年,MMA、UFC等兴起。摔跤是加入了现代搏击规则,但是散打又缺了寝技。目前还得继续学习。可见国内的实战技是在小心自我保护,又不断学习现代搏击中发展起来的。上世纪20年代以来,传统武术在实战擂台一直没有建树。然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强身健体。由于传统武术的中国特色和文化承载,被希望身强体壮的人们喜爱。坏就坏在“武术”这个武字,就内含了要能打之意。所以总有人想自己也能加上“能打”光环。其实何必呢?传统武术已经有了“文化”光环,何必谋求独吞市场?
《经下》「饱者去余,适足不害,能害饱。若伤麋之无脾也」。墨家用无脾的麋鹿[11]比喻贪婪。又说「为麋同名俱斗,不俱二,三与斗也」[12]。认为麋鹿不但贪婪,而且好斗。贪婪、好斗的麋鹿,在华夏历史上又是被强者逐鹿的对象。如此自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了。
二、玄学化导致传统武术失去实战能力
是否有实战能力,不能拿天天锻炼身体的武术者与常人相比。必须与其他格斗技的武者相比,不要差太远。从传统武术从无擂台战绩看,传统武术确实已经失去实战能力。但是这并不等于徐晓冬的指责是正确的。
传统武术各个拳种门派最初都是在实战中树立了威名,然后才能够成家立派的。古时的武师,找贵人谋出身。人家也是先要他举石锁、开硬弓的,然后才看他是否能打败其他武师。做保镖的,做强盗的,都是过着刀头舔血的日子。由这些武者之中的佼佼者创立的拳术、门派,怎么可能没有实战能力呢?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中国的儒家文化,对武术有四大伤害:
1、重文轻武。武者总是地位低下,或者被文化人看作武夫。所以武者们不得不用“文化”装饰自己。所吸取的“文化”自然是儒家文化,包括被儒家玄学化的道家、道教、佛教文化。当武术被文化之后,就要体现该文化了。目的就不同了,不再是实战了。传说杨露禅到了北京王府,就改变了太极拳去适应八旗子弟的需求。他们需求的是什么呢?也就是舒舒服服地活动活动身体。
2、无产文人们好吃懒做的习气。拳术被文化以后,赚钱容易了,信徒众多。为什么还需要打死打活呢?搞得更玄乎一些,依靠其他东西不是更好赚钱吗?孟子说,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又说亲亲为大。又说爱有差等。又说爱之则养之;爱之则欲其富贵云云。又说劳心者治人。依附他人,希望获得金主偏爱,获得比依附性低的人更多的赏赐。这种无产文人的依附性、好吃懒做性质表现得非常突出。受这种文化影响,武者成名之后,或者其后代也就容易失去在武技方面的进取心。
3、缺乏人格神信仰,不视自己的职业为天职。能够对抗上述人类惰性的方法,也就是视职业为天职了。职业不再是为了糊口和更好享受,而是上天被我们的天赋。上天要我们运用自己的天赋辅助天下人的生生。如此才会有真正的敬业和精工。在儒家文化环境里,职业不过是谋食而已[13]。如此,人们就不能抵抗更好的谋食方式。既然达官贵人喜欢玄学化的舞术,凡夫俗子们喜欢玄化的高功。何不向他们提供这类产品呢?如此各种拳术在成名后就难免快速玄化,失去实战能力了。
4、儒家玄学有一套错误的理论。儒家这个学派是自学成才,东拉西扯围绕君臣父子内核抄袭而成,没有华夏深厚文化传统的底子。不懂得华夏传统的一些核心概念意涵,歪解华夏传统的一些学术。
比如华夏传统的五行说。本是比较原始的元素观念。儒家将之发展成五行始终、相生相克之说,为战国时的改朝换代造势。墨家在先秦就做出了深刻的批判。《经下》「43【经】五行毋常胜,说在宜。【说五:】合水土,炎离然。火铄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合之府,林离木。若识麋与鱼之数,惟所利」[14]。认为儒家的五行说没有考虑相互之间的强弱关系,没有考虑外部对内部五行的影响,没有考虑内部五行对外部的影响。也就是说,儒家的五行说只是个不知内部相对作用,不知内外相对作用的系统。是完全错误的系统。而这种显而易见的错误系统,却被好些武家采用。
又如武术中有内功一说。依据的也是儒家搞出来的畸形儿。华夏传统所说的“气”,实际上源自墨家。《经下》「光至景亡,若在尽古息」[15]。这是将“气息”指代现代名词里的“信息”。气,实际是信息。我送一件礼物给他。这件礼物承载了我的情意。那么这件礼物里就有我发出的“气”。华夏传统认为,上天享用人们的祭品。不是让净坛使者吃掉祭品。而是食“气”,接受人们通过祭品、祭文表达的敬意和愿望、控诉等。《经下》「(火)必热,说在顿」[16]。所谓的“顿”,也就是接触、触碰。人们之所以必然感觉到火发出的热。是因为火的热气与我发出的探测之气,必然会相互触碰,从而我必然会感觉到火是热的。古籍中“吞吐天地”,真实意涵是吐出我的气,与天地发出之气混合。然后回吞混合后的气。从而我就能获知天地之意。气,实际就是意,或者说是信息。所以,用气去打人是不可能的。只可能用气去探知对方。也可能用气去影响对方,使对方被我驱动。太极拳所说的气,估计最初也是这个意思。因为太极拳讲求“后发制人”。那么察知对方的下一步行动就至关重要了。也就是要发出我的气,去包围对方,使对方的意向能够被我探知。从而我再使用其他技术克制他。“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不是被动地任他一直强下去,还要用清风(使其平顺愉悦的信息)使他放弃耍蛮啊!在后发制人情况下,我的速度必须比他快。所以太极拳讲究弹抖(也是一种弹)劲力。弹打动作,在现代搏击里也被认为是速度最快的发力。太极推手,正是要练习对对方力道的察知。当我们回归华夏传统,那么太极拳的各种拳理就是清清楚楚的运动力学和意念的交锋。而采用儒家玄学,太极拳理就是玄学,或者说眩学。
太极拳的螺旋、圆转,在《墨经》里也可以找到渊源。《经下》「62【经】正而不可担,说在抟。【说正:】九无所处而不中县,抟也」[17]。用作拳理也就是说,如果我的重心不保留在正中原位,而是不停圆转,那么对方就不可能移动我——不可担。
可见本文开篇所说,墨子是太极先卿,墨家与太极拳有极深渊源,都并非虚言。用墨家学理,能更好、更准确地理解太极拳。不但保持了太极拳的文化优势,而且能够将太极拳重新拉回实战。从玄学化的泥潭中拉回来。而且墨家修身,重实践,在武术而言自然是重实战。墨家修身贵廉(自我反省,懂得敬畏上天和上天所造物),有真正的上天信仰,拳家也就不会像雷雷“大师”和徐晓冬那样不懂自制、忘乎所以。而墨学的整套理论,也将使人懂得社会关系的义理,懂得修行的正确途径。尚武而非斗,有间而有闻,兼爱而交利,朴实而明智。
至于约架……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人总是在吃亏中成长。《经下》「且用工而后已者,必用工后已」[18]。他们不试试,又怎么能真正懂得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国际华文出版社顾如著《墨子经义释诂》下册第131页
[2]出自《经上》第98条「正无非」。请参考《墨子经义释诂》下册第207页
[3]此处的‘费’是财费。请参考《墨子经义释诂》上册第179页
[4]《经下》第36条「无不让也」。《墨子经义释诂》下册第317页
[5]《贵义》篇「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於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於义也”」。
[6]不能用墨家之“非斗”要求非墨家的徐晓冬。
[7]孟子的著名言说。
[8]请参考《墨子经义释诂》下册《附文·墨家的十天志》。
[9]后来随着实战能力的提高,不再要求摔跤得分了。
[10]后来又进步到只允许快摔。
[11]《经下》第45条「损而不害」。参考《墨子经义释诂》下册第335页。
[12]《经下》第3条「物尽同名」。参考《墨子经义释诂》下册第228页。
[13]著作时间早的《孝经》认为包括做官也不过是谋食。时间晚的《大学》,则指称做官与其他职业不同。做官是在“治国、平天下”。
[14]请参考《墨子经义释诂》下册第331页。
[15]《经下》第18条「景不从」。请参考《墨子经义释诂》下册第260页。
[16]《经下》第47条。请参考《墨子经义释诂》下册第341页
[17]请参考《墨子经义释诂》下册第384页
[18]《经下》第51条「且然不可正」。请参考《墨子经义释诂》第3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