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余思


《茶馆》余思_第1张图片

这段时间趁着脚处伤痛留出的空余时间,想写写对看的电视剧的感受。剧中每个演员都很逼格,给我冲击和影响最深的反而是以裕泰茶馆所经历半个世纪岁月为缩影,来去表达一个民族国家那个特定时代的悲哀。

乃知一个国家应有一个凝固的中央,来去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而这个中央并不是用道德法律化的人身捆绑,而是契约规范的自由主义。(梅因教授:从身份到契约;即近代以来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一切进步性社会发展的特点从身份依附关系和身份统治让位给个人间的契约为核心的权利关系。

我不容看到周围种种情形而不顾—周围种种情形触动我的神经,都叫我不吐不快。(仿梁老语气)

作为历史的出生背景,认为它给予分析和认识事物的基本思路。自己心中堙郁对《茶馆》中每个人都不得自由,不管是商贾秦二爷,还是掌柜王利发等等。困于无形的人身压制上,秦二爷办工厂中受到的种种阻拦;王利发人到中年,婚姻选择上的不自由,自己内心归属怯于表达,二者作为典型代表无不受到当时时代和社会的局限性,深层剖析无不是受到承平日久的传统文化制度的重荷。

大禹建夏朝,史称“家天下”,《尚书》中商王认为万民之一切都是君王恩赐,天下一切归君王所有,所以如果你得到什么就要感恩戴德。西周伊始,统治者“开土授疆”的分封制度,向天下宣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春秋时“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到秦始皇“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史记》。子民已经在无形之中被控制,在物质资料方面的意识形态反映是“为人臣者,仰生于上者”,久之,所谓“德治”,“保民”思想作为口号式的思想宣传,不免作为空花泡影,消弭着人们的思想警惕,陷入“圣王明君”就能拯救天下的幻觉之中。(所以,在春秋时的“初税亩”私有制的确立,于秦以后的私有是非常模糊的概念。)人们在这非私有的经济基础上,难免会在往后的法律制度中形成民法思路。


《茶馆》余思_第2张图片

人们不是被视为一个个而是被示威一个特定团体的成员。原始时期的氏族血缘组织经过文明的发展,以蜕变的方式改组成以宗法性质的家族、宗族组织。就如三代的部落、方国。上升到宗法分封制度的国家统治模式,其内部到外部的明显特征就是注重国家的整体主义。内部来说,自然经济的稳定、封闭性的大陆环境和不自由的财产所有制,其带来保守的封闭性;个人与家庭,在规范,森严的等级结构之下,难以长期离开家族、宗族这个整体单位,家族利益代表个人利益。而这时个体只能依从规范活动,缺乏独立性,导致个体与家庭、家族之间很难发生协商、契约关系。所以整个社会以与王族血缘关系为主导阶梯等级发生的关系,将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合二为一,个体消融于整体之中。带之个人绝不是独立人格的自由个体了,个体加入总体之中去考量。而古时人们对天的敬畏,强调人间与天的天渊阻隔,《国语》:“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其目的就是要使上天或神界对凡人显得神秘高深。所以将神权与王权结合,强化君王统治,追求森严等级秩序,等级礼仪、尊与卑的建构,这样的统治,百姓才能安定生活。每个人都被这样的颐指令使所接受,认为个命运与整体息息相关,从属于家族、君王和国家。这样一来,每个人都要包夹在君主权力、家族血缘、文化专制纽带之中,在一系列的整合中,个人的自由意识从集体规范中剔除,个性逐步整合干净,独立意识极为薄弱。

原始社会末期一元化的家长制不断发展,等级更加鲜明,各种层面的文化制度更整合,经过文化元典时期三代及春秋、战国创制,再由文化定格期秦汉的总结整合, 使一元文化内涵更加完善,人们思维模式建立在君主统治下的整合文化上,人们无从发现“权利”“平等”“自由”诸概念。或许到近代后,中国开始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你可能感兴趣的:(《茶馆》余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