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儿童都懂得,路见不平一声吼

via 果壳网

当你看见景区里的小商小贩坑宰游客,或是有人在超市中顺手牵羊时,你是否会挺身而出?仔细想想,无论是举报不良商贩还是见义勇为抓小偷,很多时候对你而言都没什么直接好处,还要付出额外的时间、精力,甚至还会因此受到伤害。不过,尽管这样做是“吃力不讨好”,但我们仍然乐此不疲。行为经济学家将这一现象称为“第三方惩罚”(third-party punishment )——由经济利益无关者对违反社会规则的个体实施的惩罚。

3岁儿童都懂得,路见不平一声吼_第1张图片

希望正义得到伸张以及对公平社会的期许是很多人的理想,为此人们创作了大量普通人变身超级英雄安良除暴的故事。图片来源:comicvine.com

第三方惩罚,社会秩序的保障

这种惩罚对维持人类群体的合作十分重要。无论哪一时期,总会有一些人想着“搭便车”或是干些偷鸡摸狗的事,如果这些人的行为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劣币”自然就会驱逐“良币”,到时候就有越来越多的人破坏社会规则。在“公共物品博弈”(public good game,一种能反映合作行为的经济学博弈)中,刚开始大家都会合作,可时间一长,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占小便宜。结果该博弈最后还是免不了所有人都“搭便车”——没一个人会为集体付出哪怕一点儿利益。但是,一旦某个人可以惩罚贪图小便宜的行为时,情况就会立刻改观:所有人又重新变得合作起来。在现实中,国家的司法系统就经常充当这种第三方惩罚的角色。

目前的研究一致发现,成人中存在稳定的第三方惩罚现象。那么儿童会不会表现第三方惩罚呢?如果会的话,它又是在多大年龄时出现呢?曼彻斯特大学的基思·詹森(Keith Jensen)对此颇有兴趣,他和他的同事近日在一项研究中不仅回答了这些问题,还试着揭露了儿童第三方惩罚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1]。

3岁儿童都懂得,路见不平一声吼

为了有效解决问题,研究者在实验中设计了一个可以旋转的圆桌(下图),通过转动圆桌可以在儿童和木偶之间分配一块饼干。左边是儿童作为没有利益关系的第三方,木偶2(破坏公平的人)将本属于木偶1(受害者)的饼干占为己有。这个时候儿童需要做出决策,是对木偶2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无动于衷,还是对其做出惩罚——将木偶2非法占有的饼干抛入洞(cave)中。右边则涉及儿童自己的利益,木偶2转动桌子,把儿童的饼干据为己有。

3岁儿童都懂得,路见不平一声吼_第2张图片

实验过程。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结果显示,当破坏公平的木偶2从儿童自己这里拿走饼干时,3岁儿童有50%的几率会实施惩罚:将木偶2攫取的饼干丢入洞中,而8岁儿童作出这个选择的几率接近80%。这反映出儿童讨厌受到不公平对待,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越来越具有公平意识,他们变得乐意惩罚违反公平的人。

而如果木偶2拿走的饼干是另一个木偶的,大部分儿童仍然会对木偶2实施惩罚,而且其惩罚的可能性和他们自己的饼干被拿走时不相上下。

值得一提的是,3岁是目前第三方公平研究领域中,最小的样本年龄。可见3岁的小孩在遇见“坏人”做坏事时,也会按耐不住“一声吼”。

惩罚动机:打击罪犯,还是同情受害者?

接下来研究者想弄明白儿童实施第三方惩罚是为了警告破坏公平的人,还是一种对受害者的共情反应。结果或许和大家想的不太一样:3岁儿童惩罚破坏公平的人,是出于同情受害者的遭遇。然而,5岁儿童的惩罚动机则是直接指向破坏公平这一行为本身。研究者认为,5岁儿童可能有足够的能力辨别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而且他们还能推断出坏人的意图和目的,因此才可以对破坏规则的人进行“精准打击”。

3岁儿童都懂得,路见不平一声吼_第3张图片

儿时我们都有英雄的梦。图片来源:shutterstock.com

研究儿童的第三方惩罚有利于了解人类惩罚行为的起源,3岁儿童就会出现第三方惩罚行为,说明这一行为很少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惩罚不公平因其特有的适应功能,可能是演化赋予我们人类的一种天性。然而,和人类亲缘关系很近的黑猩猩在目睹其他同伴偷窃时,却不闻不问,即使受害者和它有血缘关系[2]。虽然现在我们还不能解释这个现象,但詹森教授的研究却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看样子,“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仅是江湖上的老规矩,还是稚幼孩童的行为规范。儿童的这种规范是否具有跨文化普遍性呢?詹森表示这是今后值得探讨的问题,有可能在其他文化下,儿童会表现出不同的惩罚模式。

http://www.guokr.com/article/440449/

你可能感兴趣的:(3岁儿童都懂得,路见不平一声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