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诸葛亮的士族绞杀行动

施展

今天 20:00  15:28 7.25MB

施展亲述

这一讲咱们来聊聊三国。一说到三国,大家首先会想到的就是魏蜀吴的冲突,但今天咱们从诸葛亮的心机说起。

在这个故事里,你会发现,国家之间的斗争,有时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特定社会结构下,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冲突。

历史大势,很多时候是由这些藏在明面下边的冲突决定的。

“孟达反叛”的常规版本

中国人普遍都熟知诸葛亮北伐中原,与司马懿斗智斗勇的故事。两人的第一次斗智,与一个叫孟达的人相关。

我们先来讲讲这个故事的常规版本。先说说孟达是谁。

孟达这人,他原本也是蜀汉的臣子,也就是刘备、诸葛亮的旧部。他在早年刘备在世时,犯过严重的政治错误,他自己知道求饶无望,索性就投奔了曹魏。

在魏国这边,当时已经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当政,曹丕重用了孟达,并利用他的私人军队,让他镇守蜀魏两国之间的要道。

后来到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前后。这时刘备死了,曹丕也死了,两边都换了新皇帝,孟达在魏国的日子不好过了。他就想,回到蜀汉是不是反而更好呢?于是,孟达通过一些渠道联系上了诸葛亮。

诸葛亮大喜,写了好多封信劝他回来。为了让孟达能够放下心来,诸葛亮还请蜀汉的前朝重臣李严也给孟达写信。李严是孟达的老相识,又与诸葛亮一同接受了刘备的托孤重任,所以他说话还是很有分量的。

李严告诉孟达,回来一定会得到重用。这就让孟达下定了决心,要暗自接应诸葛亮的北伐大计,算是给自己回归蜀汉交个投名状。

没想到,诸葛亮却在孟达摩拳擦掌之际,故意把他要反叛的消息泄露给了魏国。魏国方面司马懿早对孟达不放心,马上出兵来围捕孟达。更奇怪的是,诸葛亮见死不救,任由孟达被围攻了十六天之后败亡。

蜀汉的主客矛盾

史书上记录这个故事时,一般都定调说,诸葛亮是厌恶孟达反复无常,所以见死不救。

但是北京大学已故的历史学教授田余庆,却对这段历史给出了一个不同的解释版本。这个版本让人听得一身冷汗,让人意识到,历史和人心有多复杂。

刚才讲的这段历史里面,有一个关键要素,就是蜀汉的主客矛盾。

所谓的客是谁呢?就是刘备这群人,他和他手下的兄弟们,几乎没有蜀川人士,仅凭冒险而占据了原本属于刘璋的西蜀,当然是客人,又被称作新人。

蜀汉的主人是谁呢?刘璋留下了大量的旧臣,这些人多半都是蜀中的世家大族,在当地树大根深,属于蜀中的主人,又被称作旧人。

主客关系从来都是很麻烦的。刘备集团的新人虽然是统治者,但毕竟人少,出身上也并不高贵。蜀中的旧人,虽然是被统治者,但是人多,出身也比较高。

刘备假如不能将把旧人用起来,就不可能统治得了蜀川;另一方面,如果不用新人制衡旧人,弄不好就说不清江山是谁的了。

诸葛亮是新人的领袖,李严是旧人的领袖。所以刘备托孤的时候,要委托诸葛亮和李严这两位。,刘备考虑,在身后也要维持新人和旧人的平衡,阿斗才能稳坐江山。

但是,李严显然有更多的想法。他在诸葛亮筹划北伐之际,分兵驻屯到江州,就是今天的重庆,在这里发展起庞大的势力,这是摆明了要与诸葛亮唱对台戏了。

诸葛亮如果不能摆平李严,可能旧人多半都会去重庆投奔李严,那样蜀汉很可能就分裂了。

所以诸葛亮以北伐之名,想法要把李严从重庆调到自己身边来,便于就近控制,但是李严百般推脱就是不出来,谁都不傻呀。

现在突然有了孟达这么一出,孟达也是属于蜀汉旧人系统的,如果他回来的话,十有八九会站到李严那一边,诸葛亮就更没得玩了。

但是诸葛亮眉头一转计上心来,利用了孟达回归这个事情,让李严给孟达写信。李严一看孟达可能回归,马上发现了有可能压制诸葛亮的办法。

李严想到孟达有可能回来相助压制诸葛亮,就放松了警惕,接受了诸葛亮的调遣,离开了重庆。

一看调虎离山计终于成功了,诸葛亮马上再放出第二手,把孟达要反的消息透露给魏国,然后坐看孟达被灭掉;李严没有了外援,只能任凭诸葛亮收拾。

又过了两年多,诸葛亮料理了其他外围问题之后,把李严贬为庶人,终于完成了对于蜀汉的新人、旧人两大系统的整合。

看了田余庆教授的这段分析,让我后背一阵阵地冒冷汗。诸葛丞相从一个高大上的形象,一下子变成一个超级腹黑的角色。仔细再想想,我也不得不接受了田教授的分析,因为这绝对符合当时的权力关系的逻辑,也符合人性。

士族和寒族的斗争

当时的权力关系是什么呢?

就是我们在上一讲曾经讲过的,出身高贵的世家大族,与出身不高的人之间的权力争夺关系。出身高贵的,历史上又被称为士族。

士族把好事都占着,他们垄断着各种官职,垄断着舆论,占据着道德制高点,这些人经营了上百年,盘根错节树大根深。但是天下大乱之际,光是说自己能以德服人、很有知识水平,是不够用的,还必须能摆平这种乱局,得靠能做事的人。

问题是,能做事的人,不一定是士族,很多是寒族出身,他们可能很有功绩,却又被士族看不起。各种冲突于是就浮现出来了。

诸葛亮对抗李严的过程,不仅是主客矛盾的表现,同样也是士族和寒族矛盾的表现。

外来的客,在当地没有根基,肯定不会被李严他们这些士族看得起的。从这个腹黑的故事出发,再看看汉末三国的各种冲突,便会发现士族与寒族的冲突无处不在,并且它会在皇帝、士族、寒族、官僚、平民等等各种复杂的权力博弈中,变得更为复杂。

三国时期的很多故事,都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比如,袁绍和曹操,就分别是士族寒族的代表人物。

袁绍家族,号称四世三公,所谓三公,就是太师、太傅、太保,这是三个最尊贵的职衔,袁绍他们家四代以来都有人担任,袁家绝对是士族领袖。

咱们说过,士族最初的敌人是宦官,这就是贤臣和小人的对抗嘛,所以东汉中后期的宦官政治愈演愈烈,其实是皇帝与士族的对抗愈演愈烈。

黄巾大起义,天下大乱,袁绍找机会带兵杀入京城,把宦官们连锅端了。

曹操对士族的打击

这种乱世里,更能干的人就脱颖而出,曹操崛起了。

曹操的出身非常可疑。曹操的爸爸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由于曹操的出身,袁绍之流完全看不上他,觉得他也是阉党。曹操极力想洗清他的阉党身份,因为他自己也看不起阉党。他想加入士族,但是士族却不乐意带他玩。

曹操在阉党和士族双方都不能得到有力的支持,那就只有从平民那里取得支持,以此作为本钱来跟士族斗。

这股力量从哪儿来?现成的,黄巾贼!黄巾贼就是平民。曹操在青州平了黄巾贼之后,将其收编为“青州兵”,这是曹操最重要的资本。

曹操以此为基础,一把获得了跟士族掰手腕儿的资格,后来又陆续打掉了一堆顶级士族,诸如袁绍、袁术之类,当然,还有纯耍嘴皮子的士族如孔融之类。

这些士族位高权重,又有很大野心,曹操把他们全削平了,因此他得意的说:“设若天下无孤,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霸”!

曹操为了防止有人再称王称霸,不断地打压士族,这就意味着必须源源不断地从平民中选拔人才。他有一句话,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意思是士族有德行,太平年月里,我可以容忍你们这帮家伙。但在乱世里,就是赏功能的时候,也就是器重有本事的人。你就算是偷鸡摸狗之辈也无所谓,只要你有能力,就能得到重用。

曹操以这样的观念,就把士族与寒族的界限给打掉了。他所凭借的根本力量,就是出身平民的青州兵。但是,青州兵只服曹操一个人,等到曹操一死,青州兵马上哗变,曹丕完全控制不住局势,只能发点儿路费让他们回家了事。

曹丕没有了支持自己对抗士族的力量,而且他还是篡位的,更不能服人,在这种情况下他若想玩儿得转,就必须对士族让步。

怎么让步呢?曹丕接受了士族的建议,说咱们搞“九品中正制”吧!“

九品中正制”在名义上是把人按照能力分成三六九等,来安排职务。但能力高低由谁来判断呢?是由士族来判断的。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就是士族势力的大回潮,垄断了高级职位。

士族最终战胜寒族

东吴和西蜀,也都面临着士族与寒族的冲突问题,并且在这两国,士族寒族冲突还都与主客矛盾搅合在一块。

诸葛亮搞死了孟达、搞残了李严之后,可以放开手脚治蜀了,他的政策以严刑峻法著称,建立了一套如臂使指的官僚体系。

这些官僚从哪里来?就从蜀中的平民中来,联合蜀中平民打击蜀中士族,然后他才能组织力量北伐中原。

可以说,正是诸葛亮继承了曹操的遗志,代表寒族不断地打击士族。

对诸葛亮来说,没有办法,必须北伐。他如果不北伐,刘备诸葛亮这个统治集团的正当性就说不通了,你们这些外人跑来占领蜀地,打的是中兴汉室的旗号,不北伐的话,就得下课。

但是西蜀的士族不愿意为了你们几个家伙的正当性,不停地把蜀川的资源送上战场啊,所以诸葛亮又不得不打击士族。

等到诸葛亮去世之后,姜维的威望不够,北伐的事业注定失败。幸亏诸葛亮死得早,否则很可能在他手上北伐事业就失败了,一辈子清名就糟蹋了。当时蜀汉的人口不足曹魏的四分之一,还要天天主动进攻,不垮台才怪呢。

再看魏国这边,曹丕则背叛了曹操,让士族回潮了。士族站住脚后,回头看看,你老曹家宦官之后,在士族里根本就排不上号。

所以又过了若干代,士族彻底把老曹家给干掉了。司马家上来了,司马家是士族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可以说司马家干掉曹操,接续了东汉的一个传统,也就是东汉士族大权在握的传统;而诸葛亮是接续了曹操的传统,代表寒族对士族的挑战。

最终,我们看到历史的结果,还是东汉的继承人干掉了曹操的继承人,士族战胜了寒族,形成了晋朝的局面。

今日小结

经过今天这一讲,我们可以说,天下三分最终三国归晋的故事,其实就是士族寒族冲突,最终士族大获全胜的历史。

但是,经过了这两百多年的发展,士族的水准逐渐败坏了,他们实际上没有能力治理天下。晋朝虽然统一了天下,很快就带来了更大的混乱。

但历史的奥妙就在于,正是在这种混乱中,中华文化反倒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

明天,我会跟你展开讲讲这个问题。

欢迎关注施展公众号(微信搜索公众号「施展世界」添加关注,ID:shizhanworld),获取更多延伸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11 | 诸葛亮的士族绞杀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