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網用印象笔记的心得

        (转摘万维纲文章)只要你从事脑力工作,不管具体干什么,你干的其实都是同一件事——吸收大量外界信息,让这些信息在你头脑中发生化学反应,然后创造新信息。以前我搞物理研究,现在我是科学作家,都是在和信息打交道。我想分享一点信息管理的经验。

万维網用印象笔记的心得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有关信息管理,大概有两种错误的思想。

一种是想要用大脑记住信息,强调记忆力,据此现在有各种记忆术,什么记忆力培训班之类。在互联网时代,这个依靠蛮力的思想实在太落后了— 人脑应该是用来想事儿的,不是用来记事儿的。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超强记忆力是一个邪道功夫》,这里不必细说。

另一种是强调搜索,指望什么信息都临时去网上找 — 这就太业余了。比如你看到一篇什么有价值的文章,只要你觉得将来可能还需要再看一眼这篇文章,你就应该把它保存下来,而不能指望日后再去搜索。你可能会忘记关键词,甚至把整个这件事儿都忘记。

正确的做法,是使用一个外部系统,专门存储个人化的信息。

所有学者都是这么干的。过去人们使用笔记本和文件柜,现在我们有更方便的工具。

我用的工具是Evernote,已经用了七年了。Evernote在中国的版本叫“印象笔记”,我用的是国际版,但功能应该都是一样的。

下面我就以Evernote为例,讲三个信息管理经验。

1. 采集

人脑很不擅长提取记忆里的东西,但是很擅长识别东西。如果让你列举你所知道的所有美女,你大概一时之间说不上来多少个;但是当你看到一位美女的时候,你马上就知道这是美女。所以我们要专注于识别,而让计算机帮着提取。

看到任何可能有价值的信息,我的第一反应都是存在Evernote里。Evernote有自己的服务器,所有内容都同时保存在本地和云端,可以跨平台保存和提取。它有自己的浏览器插件可以抓取网页内容,它在手机里跟几乎每一个涉及到阅读信息的App都能对话,你还可以用发邮件、拍照片和录音的方法采集信息。

提取信息最好的办法是搜索。IBM做过一个研究,让人去找一封电子邮件,有的人喜欢搜索,有的人喜欢平时就把邮件分类。结果搜索的人平均只需要17秒可以找到他想要的邮件,而分类的人则需要58秒。

但一定程度的分类也是必须的。生活用文件应该单独放在一个目录(Evernote中叫“notebook”)下,报税材料应该单独放一起。凡是你需要回头批量浏览的内容,都应该有自己的目录。以写作为例,我的Evernote中有如下几个目录 —


任何时候产生一个有可能变成一篇文章的想法,我就在“想法立项”这个目录下新建一条笔记;如果这个想法只适合在某篇文章里做素材,那就进入“想法片段”。

采集的精神在于,有了高级管理工具,你就应该把任何可能有价值的东西都记录下来。咱们“精英日课”以前提到过的Mathematics的发明人史蒂芬·沃尔夫勒姆(Stephen Wolfram),甚至具体到把自己在键盘上每一次击键的动作都记录下来了 — 我觉得这有点夸张,但是他这个精神是对的。

记下来了,你就不用惦记它了。这其实也是解放大脑!

2. 合作

Evernote还是个很好的图文编辑器。我有个朋友,以前做编辑,后来辞职自己写作了,很成功。他专门问过我,你交给我的稿子都是清爽漂亮容易编辑的文档,我用Word怎么做呢?

我就说,专业作家不应该用Word写作。Word也许是个排版工具,但肯定不是写作工具。我写书用Scrivener,写短文都直接用Evernote。Evernote能直接把文章生成html文档,发给任何一个人,他根本不需要安装什么软件,在任何平台用浏览器直接就可以打开,而且所有文本变化格式都保留了。

Evernote还允许你公开分享任何一条笔记。你只要发个链接,所有人都能访问这条笔记。

更重要的是,Evernote允许几个人共享一个目录。下面这几个目录是我写“精英日课”专栏用的 —

我和专栏主编,以及罗辑思维的几个同事共享了其中“交稿”和“已发布”这两个目录。写好一篇文章我就放在“交稿”目录中,主编随时能看到,随时能修改。哪些文章已经发布,还剩下哪些文章可以发,所有相关人员都一目了然。我简直无法想象如果都用电子邮件交流,这得多费多少力气!

下面这些目录是我的读书笔记 —

我现在读写量太大,只能用录音的方法记笔记,然后请助手把录音整理成书面文档。我读一段书,有什么心得感想就直接用Evernote录音,把录音保存在“录音笔记”目录下。我的助手随时看到,有时间就帮我整理。我不用特意告诉她新录了哪些笔记,她也不用告诉我整理到了哪里,所有工作进度一看便知。

主编、助手和我,我们在不同的地方,甚至是不同的时区工作。但是我们一交流都是说大事儿,几乎不用花时间做什么技术性的协调同步。

3. 创造

最后说两个Evernote的高级功能,是用来思考创造的功能。我们还是以写作为例。

第一个功能是,你可以在一条笔记中插入另一条笔记的链接。这个功能简单但是意义重大。

从2012年开始,我对贫富差距增大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就一直想写篇文章来解释为什么现代社会的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我的做法是先在“想法立项”目录中创建一条笔记占位置,然后一遇到相关的素材,比如什么新的研究结果,就把保留那个素材的笔记链接在这里 —

截图是这条笔记的一部分,其中每条绿色链接,都指向一个相关的素材。这样几年时间内,我搜集了好几十条素材,想的越来越多,可是文章到现在也没动笔。

但这个思路是清楚的 — 不成熟的想法先放着,慢慢积累,什么时候素材够了自己想明白了什么时候动手。而Evernote的关键作用在于,平时你不用总惦记这个想法,它老老实实就待在那里,你随时有新东西都可以去补充它。这不仅仅是写作的问题,这是借助一个外部工具,把想法壮大起来。

其实我还需要一个功能:自动告诉我一条笔记都被哪些笔记引用过。这能引发更多联想,希望将来Evernote能有这个功能。

第二个功能是,Evernote能通过可能是词汇匹配之类的算法,自动发现一条笔记的“相关内容”。

最近《大西洋月刊》上有篇文章介绍心理学家Paul Bloom的新书Against Empathy,这本书说的是同情心泛滥对现代社会的害处。我把文章保存在了Evernote中。

然后Evernote就根据这条笔记的内容,自动发现了六条“相关内容”(Context),其中三条来自我以前的笔记,三条来自最近的媒体文章 —

Evernote至少告诉了我三件事:

这个Paul Bloom早在2013年就在《纽约客》杂志发表过一篇类似内容的文章。我看过那篇文章还保留了,但是现在全忘了。

文章中提到精神病人的决策能力可能更强,而我之前读过的一篇书评,也讲过类似的观点。

Paul Bloom最近还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这本书。

我没有做任何搜索,这些都是Evernote主动告诉我的。

更重要的是,Evernote这已经是在模拟人脑的思维!人脑发挥创造力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把两个不同的想法连接起来。这个连接越是意想不到,创造出来的东西就可能越有意思。想要让想法连接,你得先拥有很多很多想法才行,而现在你可以把想法寄存在一个外部工具里,让计算机帮你建立连接!

但是Evernote做得还不够好。另一个工具,DEVONthink,能用更复杂的算法提供更多的相关内容,而且还有量化的相关度评估。可是DEVONthink的其他功能实在远远不如Evernote……所以我特别希望Evernote收购DEVONthink。

不论如何,有这样的工具,我等于是“计算机辅助写作”。这就是为什么“精英日课”专栏能做到日更,我永远不缺资料,我的烦恼是资料太多怎么取舍。我完全不担心有什么人工智能写作软件,我希望这些软件越强越好,为我所用。

希望读者能把Evernote用在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研究中。但我更希望看到更多的人使用这些方法,写出有干货、有严肃研究结果支持的好文章来。那些无病呻吟的鸡汤文字根本配不上这个时代。

而现在如果有哪个作家还在用复印和剪报搜集资料,用Word写文章,他面临的是我这样的作家的不公平竞争。

万维钢:网名“同人于野”,前物理学家,现科学作家。著有畅销书《万万没想到》、《智识分子》,罗辑思维视频节目策划人。

得到APP专栏《精英日课》作者,每天为中国读者收集英文世界的最新思想。现在已经有6万多人跟他一起,要求自己每日一得。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维網用印象笔记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