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盛典终于在端午节前落下了帷幕,考生们总算可以卸下包袱开始短暂的狂欢。之所以说是短暂的,是因为等高考成绩一出来又要面临着填志愿的难题。不管是考得好的还是考得差的,都希望能恰到好处地选中一所理想的大学。
回想当年自己填志愿,真是草率得可以了。
虽然填志愿之前已经拿到了厚厚的一本高校推介书,但光靠书上豆腐块大小的介绍,完全不足以了解学校的全部。犹记得填志愿那天,教室里熙熙攘攘,有的围着班主任咨询,有的在相互探讨。因为发挥失常,我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既不好意思找班主任讨教,也不想跟同学交流,心中一片茫然。就在这时我碰到了语文老师,我的语文成绩不赖,而且有意向读中文专业,于是我鼓起勇气问语文老师选择中文专业如何,孰料语文老师的回答让我的选择彻底转了向。他说中文专业不好,法学专业还不错。就这样,我匆匆忙忙选了五个有法学专业的学校,第一志愿清一色填了法学。现在看来真是有点不可思议,而当年的我确实有这么懵懂无知。虽然后来被一所二本院校录取,读了四年法学,又考上一所重点高校继续读了两年法学研究生,如今的工作也还算安逸,心里却一直有个结:如果当初选择中文专业如今会是怎样一番光景呢?
我本来无意回想高考,毕竟事过境迁。之所以今年如此感慨,只因为最近刚好读了一本书叫《做出好决定》,作者是美国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领域巨擘斯蒂芬·P·罗宾斯。读完这本书就忽然有种“恨不相逢填志愿时”的感觉,也牵扯出了前面的一段回忆。
简单地说,《做出好决定》一书就是一本指导你如何尽可能理性地做出最佳决定的手册,这本书的篇幅并不长,只有150多页,但几乎每一页都是满满的干货,读一页就有一页的收获。作者汲取数百位管理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大师的研究精华,结合生动形象的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出来,即便是没有学过管理学和心理学的人,都能轻轻松松地理解并接受。
全书总共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值得细细品味,下面我就尽可能简单又全面地记录阅读所得。
第一部分:你的人生,由你决定
选择决定成败,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那么怎样做出好决定呢?作者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了理性决策的六个步骤,这个例子正好是引发我无限感慨的“填志愿”。看看人家美国高中生是怎么选择大学的吧:先把自己的择校标准列出来,比如不能离家太远,要有会计专业,要有点名气......尽可能多地罗列出择校标准之后,下一步就是对这些标准进行优先度排序,据此选出靠前的备选学校名单,再对备选方案中的几所学校进一步深入了解、评估,最后选择得分最高的学校。这样的择校方式才称得上“恰到好处”。
推而广之,任何决定都可以用六步解决:
1.识别和确定问题;
2.确定决策标准;
3.评估标准;
4.制定备选方案;
5.评估每一个备选方案;
6.选择得分最高的方案。
但是,以上的决策方法必须以理性为前提,而人类是最容易为七情六欲所困的,性格、阅历等等都会影响理性的程度,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完全理性的决策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所以高考填志愿也会有很多像我一样的糊涂虫,生活中决策失误的情况也比比皆是。因此,作者要告诉大家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理性地做出最佳的决定。
第二部分:你是高效的决策者吗?
在这一部分,作者采用量表的方式让读者进行自我评估,了解各自的决策风格、风险偏好、拖延指数、冲动程度、自控能力等八个方面的特点,通过自测建立起个性档案,并牢记以下几点:
1.性格会影响决策;
2.个性特征在不同的情形下有不同的作用,或者阻碍或者促进;
3.具体的情形会强化或弱化个性特征对决策的影响;
4.意识到个性倾向,是改变个性带来负面影响的第一步。
第三部分:克服大多数人都会有的倾向和错误
在这一部分,作者分章节列举了17种常见的影响理性决策的因素,分别是:过度自信、惰性、即时满足偏差、锚定效应、选择性知觉偏差、证实偏差、易得性偏差、代表性偏差、发现隐藏的模式、熟悉度偏见、沉没成本、有限搜索错误、情感卷入错误、自利性偏差、适应性偏差、后视偏差等。每一章都以相关的案例导入,随后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良策略,最后还贴心地提炼出本章的核心内容作为“决策技巧”,方便读者快速抓住重点。
如果光看标题,这一部分的标题中到处都是专业性的术语,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只要坚持看完全篇,就会发现非常好懂了。
比如,“锚定效应”是指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重视的倾向。再通俗一点,就是说人们很容易受先入为主、第一印象的影响。举个例子,应聘新工作的时候,当雇主问你原来工作的薪水时,你的回答通常成为新工作的薪水的参照,而且几乎是差不离的。所以聪明的应聘者要巧妙地利用这一点,回答的时候适当增加一点薪水的额度,这样才有望让雇主开出更高的薪水。
再比如,“适应性偏差”是指人们通常认为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都是持久的,而实际上这二者都是短暂的。受适应性偏差的影响,人们可能过度夸大了失恋的痛苦和中彩票的欣喜,但从长远来看,我们的幸福感趋于回归到正常状态。每个人都有一个基本的幸福标杆。愉快和不愉快的经历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散。认识到这一点,做决定的时候就不会那么纠结于后果,而是尽可能地享受其中的快乐,减少痛苦。
第四部分:高效决策的12条建议
这一部分同样遵循与第三部分相一致的体例,针对前面提到的多数人易犯的错误,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措施。有了前面的内容做铺垫,这一部分就很容易理解了。光看标题就足以将12条建议总结出来:
1.没有目标就没有有效决策。基辛格说,如果你不知道要去哪里,每条路都将是死胡同。所以,说一千道一万,决策之始就是通过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优先项来确定你的目标,以目标为导向的决策不会有太大的差池。
2.有时,什么都不做是最好的选择。特别是当你情绪高涨、面临危机、缺乏信息或者受到压力的时候,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明智之举。
3.选择不做决定也是一种决定。这一点与上面那一点恰恰相反,是让你意识到无所作为也是一种决定,也会有成本,有的时候,与其安于现状固步自封,不如勇敢一点采取积极的行动,让人生更精彩。
4.当下的决定将严重限制未来的决定。很显然,一个女人跟谁结婚将决定她在哪里住、房子有多大、去哪里购物、有哪些朋友、孩子上什么样的大学等等,因此做决定的时候要把眼光放长远,看当下的决策是否与未来的目标相符合。
5.人生很长,可关键的决定就那么几个。著名作家柳青曾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所以,不要过于纠缠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而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重要的决定中去。
6.高效的决策者知道什么时候适可而止。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完全不用愁缺乏信息,而是要学会带着目标去搜索信息,花点时间反思所得的信息,这样比盲目地扑腾在信息的汪洋中高效得多。
7.给自己的选项,不要超过六个。实验证明,并不是选择越多越好,相反,限制选择项可以增加幸福感。这就是为什么名人和富豪的婚姻难以持久的原因——选择太多了!
8.纠结于过去的决定只会浪费你的时间。因为天下没有后悔药,没必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所以英谚有云“Let bygones be bygones”(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明智的做法是以后要花更多的时间到重要的决策中去,减少将来后悔的可能性。
9.成功人士懂得冒险。这一条主要是写给不愿意承担风险的人看的,主要是针对拒绝改变和过于保守的人,希望他们能够接受改变,承担适当的风险。
10.是人就会犯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要承认失败是生活的一部分,犯错误没什么可怕的,只要你吸取教训不重蹈覆辙。
11.经验可以改进策略,但是......言外之意是,虽然经验可以是一位很好的老师,但也会导致傲慢、过度自信和缺乏创造力,所以,处理常规问题可以依赖经验,但面对新的情况,则要淡化经验,勇于创新。
12.你所属的文化决定了你的决策风格。这一点是从国际视角来讲的,我们可以更通俗一点理解,就是四个字:入乡随俗。做决定同样要入乡随俗。
第五部分:总结
这一部分是作者写到最后的话了,他再次回顾了前面四个部分的内容,并对如何做出好决定进行了高度概括,按照重要性原则提炼出九条“终极秘诀”,如果无暇阅读全书,也可以抓住最后的机会牢记以下几点:
1.你能够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相信自己,只要遵循《做出好决定》的指导,就能够提高决策能力。
2.一切都始于目标。
3.只要有可能就要使用理性过程。
4.不做决定也会有成本。
5.了解你的性格倾向。
6.寻找与你的信念相悖的信息。
7.考虑一下没有偏见的局外人会如何看待。
8.不要赋予随机事件任何意义。
9.犯错误没关系。
按照《做出好决定》一书的指点,高考填志愿对我来说只是一个让我写下这篇文章的引子,并无其他的意义,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只要今后做决定时更加理性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