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自宋以前非常尚武,尤其是唐朝,整个国家和民族都弥漫着尚武的气息。
唐朝尚武的原因有许多,其渊源甚至可以追溯到汉民们对于力量和勇武和崇拜与追求。
比如夏商周时期都曾对外大规模用兵,并创立了巡狩制度,以彰显威武。
《尚书·舜典》曾载舜巡狩之绩;
《竹书纪年》载夏“帝启十年,帝巡狩,舞《九招》于大穆之野”;
《诗经·周颂·时迈》颂周武王巡狩,“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明昭在周,式序在位”;
这些都表现出中国早期的尚武精神,而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得到继承,并在唐朝时得到发扬。与此同时,晋朝的前车之鉴也为唐朝提供了启示,证明了拥有强大武力的重要性。
唐朝的建立者大多都是一地豪杰,并且当时胡人与汉人融合,胡人尚武的精神影响了唐朝人,比如陈寅恪就在他的《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一文中写道:“乃胡汉杂糅,善战斗,务农业,而有组织之集团。”
在崇尚武力的唐朝,可谓将星云集,武将们仿佛天上的繁星一样,多到不胜枚举。唐朝有许多在历史当中非常著名的武将,比如开国的李靖、秦叔宝等人,他们都是如今家喻户晓的人物,就连李世民本身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武将。
不过唐朝有一位武将,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拯救大唐于水火之中,一生指挥战役无数,然而许多人却将他忽视,或者只在杜甫的诗中看到过他的名字,他就是郭子仪。
郭子仪出身官宦世家,但到他这一代时已经家道中落,生活非常落魄。不过郭子仪没有怨天尤人,他刻苦读书习武,并在武举考试中一举拔得头筹,成为武状元。
不过在唐朝时科举制度并不完善,世家大族影响力巨大,因此贫寒家庭出身的人即使考取功名仕途走的也会非常艰难。
郭子仪由于没有家族背景,因此被调往西部,镇守边疆,官职很低的同时还远离中央。
不过郭子仪没有任何不满,他在西部时经常身先士卒与敌军作战,多次击溃敌军,立下赫赫战功,但是不谙官场的郭子仪却因此遭到了打压,他的官职不升反降,直到“安史之乱”时才重新得到重用。
由于唐玄宗后期的昏庸无道,加上制度的缺失,给安禄山、史思明等人留下了可乘之机,他们将整个大唐带入“深渊”。
当叛乱到来时,面对安禄山和史思明,唐玄宗的禁军根本无力抵抗,许多地方沦陷。
此时由于朝廷急需人才,郭子仪又素有军功,加上其他人的推荐,因此郭子仪受到重用,被提拔为朔方节度使,并命他率领本军讨伐,可以说,整个大唐的未来,全部寄托在郭子仪身上。
所幸,郭子仪没有辜负期待。756年,郭子仪率军收复重镇云中,之后又收复洛阳,与安禄山四战全胜。在郭子仪的带领下,朝廷军队逐渐掌握主动权,并成功收复两京,平定了“安史之乱”。
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是艰难而凶险的,他也曾被叛军击败,整个大唐险些覆灭,不过郭子仪力挽狂澜,屡败屡战,并利用反间计等计谋,将叛军各个击破,平定“安史之乱”。
然而,安禄山、史思明等人的覆灭并不意味着唐朝叛乱的结束,由于“安史之乱”的重创,唐朝走向衰弱,而郭子仪的重将仆固怀恩的谋反,更让唐朝刚从“安史之乱”的泥沼中脱身,又陷入了新的绝境。
由于受到太监构陷,忠臣仆固怀恩愤而谋反,并引来引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等部军队来犯,大唐边境岌岌可危,而拯救唐朝的,又是郭子仪。
郭子仪游说回纥,并成功联合回纥大军,共同攻打吐蕃,大败吐蕃联军,消弥了唐朝的危机。
此时的郭子仪可谓功高盖主,他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将唐朝从深渊中拯救了出来,因此不管是在朝堂上还是在民间他的威望都极高,甚至隐隐有超过皇帝的势头。
不过,郭子仪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却从不居功自傲,他对待同僚非常尊重,对待皇帝十分忠心,从来不敢有僭越的举动。
不仅如此,郭子仪对待叛将也十分仁厚,因此就连被他平定的叛军都对他很尊重,吐蕃、回纥等甚至将郭子仪当成神人。
郭子仪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他不像霍去病一样少年英雄、意气风发,也不像卫青一样深受皇帝信任。
由于唐朝时叛乱频繁,皇帝对于手握重兵的将领非常忌惮,因此就连郭子仪也经常受到猜忌,并遭到贬谪或罢免。
不过郭子仪从来不会因此怨恨朝廷,每次他被罢免时他就回到家乡平静的生活,而当朝廷有难启用他时,他又会呕心沥血,为国贡献。
郭子仪在官场上沉沉浮浮,却能够静下心来,为人处世皆做到完美。
而郭子仪的人生也堪称圆满,他身前身后都享有盛名,功高震主却受到皇帝礼遇,他所有的孩子全部都是当世人才,皆显名于世,他所提拔的人才中有六十多人后来都成为将相。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再没有比郭子仪结局更圆满的将领了,因此后世也赞誉郭子仪为“千古第一臣”。
比如范仲淹就专门写诗赞誉郭子仪说:“令公名望冠萧何,菖毫储勋汝更多。心服蛮夷都将相,身扶国祚宰山河。钧衡屡秉分轻重,鼎鼐端居召致和。国像凌烟为第一,名镌金石永难磨。”纵观郭子仪的一生,他担得起这个评价。
▍来源:历史(ID:Vchaonv)
▍编辑:小雯
(点击下文蓝字即可收听)
一、睡前故事
二、每日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