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谈我的亲情观家庭观变化

今天中午打开QQ,看到我校留学生公寓失火的消息,在班群见人调侃,“留学生也过清明?还烧点东西?”,顿时23333。玩笑可能不合时宜,但是真的忍不住笑哈哈哈哈——题记

题记与正文并无任何关系。

起初我开始思考家庭和亲情这东西,应该是初一,那是父母丢下我出外谋生的那一年。应该是经历过六年级在县城寄读过一年的原因,所以爸妈走的时候我没有哭,因为泪水在从乡镇上县城读六年级的时候流过了。是的,六年级算不小了,但小时候的我可谓娇生惯养,在溺爱中长大,几乎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不见笑的说六年级以前的澡都是妈妈给我洗的,衣服都是妈妈帮我穿),所以六年级是极为不习惯的那一年,经常打电话给父母哭诉,但好歹寄宿在一个阿姨家,周末还能回到镇上与父母相聚,在蜜缸里泡两天。直到初一父母离乡时,奶才彻底断了。

走前父母在县城买了房,让爷爷奶奶照顾我。尽管爷爷奶奶也是至亲,可对孙娃的溺爱与父母相比还是隔着一层的,大多数小孩应该也是喜欢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所以那会儿,我心里隐隐恨起了父母。年少的我最初想到的是,以后做父母一定不丢下孩子,再苦再累条件再不济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抚养,这条到现在没有变过。

六年级到初三那四年,日常在学校与家之间往返,寒暑假在老家与东莞往返,因为父母在东莞开了家便利店。在东莞的假期,天天上网,偶尔帮帮忙。假期结束,登上返家时的列车对父母的眷恋才放大开来,对父母和东莞充满了留恋。一回到老家,便由爱转恨。那时也是不喜欢小孩子的一段时间,不管熊不熊的孩子就是没耐心不喜欢。代表案例是过年和表弟打游戏,训斥他坑我,现在回想觉得过错是自己的毕竟当时太菜不能Carry他,那情景现在想起来都脸红要扇自己耳光。

后来第一次改变的原因,是我家发生的巨大变化。妹妹,一个新生命降临在了我家。妹妹诞生的那前后一年多,父母都在小心翼翼的照顾我的感受,试着问我对妹妹的感受,尽可能不让我觉得关闭爱被转移。最初,我得承认,自己在排斥她,暗恨她分走了父母对我的关心和爱。但没有坚持几个月,妹妹拉在我身上的一泡泡屎尿就冲走了我的小心眼。一个新生命会给家里带来好多欢乐,哭声都变得悦耳。我此后不再厌烦小屁孩,对熊孩子也能保持淡定,能耐心地陪他们玩耍解答他们无厘头的问题。这也是我现在过年回家会受小孩子喜欢被他们缠着玩儿的原因。

妹妹出生后,再随着自己年纪的增长,对父母的憎恨消失了,但这时也是每个少年都会经历的青春期或者说叛逆期。我不再依赖家庭,这时我不会思念父母到夜深流泪,不再为拨打或接到父母电话而高兴,而是反感远方的他们给我的任何建议和意见。那几年是我的一个亲情冷淡期,与同学朋友倒是能玩的甚欢。觉得自己只要有过生活的钱,亲人在不在家我回不回家算什么。高一分科时,我自己选了文科给父母挂去电话,爸爸问我是不是真的喜欢文科想好没有,告诫我文科前途窄慎重选择。而我一句我决定好了别操心就草草挂了电话。事实就是我当时根本没考虑,单纯觉得文科学起来轻松,考试会简单才要念文科,这件事也是今日我后悔的事情之一。

高考结束,无视亲情的状态倒也结束了。没有为什么,经过高三,自己长大成人了。高中期间父母也由东莞辗转杭州最后立业武汉。不过成年的我还没改过来的是反感家里对我的指点,甚至觉得父母在武汉就是对我的一种控制。大学前两年,父母要我周末回家都心不甘情不愿,以各种理由搪塞呆在学校打游戏或出去玩耍。大学期间一位亲人的溘然长逝敲醒了我丁点,让我比从前更珍惜眼前人,这位亲人曾看着我长大,今天也借此文沉重悼念。

到了大三这一年,更准确一点说是下学期,对家庭父母的感觉突然亲切了好几分。想来是觉得真的快要很彻底地离开父母了。未来无论是考研还是工作,我都没有想过留在武汉,能安然无忧的与他们在一起的日子,真的不多了。这个学期的周末我会主动想回家,每趟返家的话,和爸妈打打羽毛球,和他们说好多好多话。亲情的温暖给我以从未有的享受,开始喜欢妈妈做的菜,与爸妈一起动手做事情聊天。

到今天,我终于能认真珍惜与家人过的每一刻,体会到一个传统家庭的保守与幸福。我也不再觉得不婚晚婚就是洒脱。家庭生活有它的艳羡之处,很美好,拥有它是种莫大的幸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清明节谈我的亲情观家庭观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