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有什么用?

前几天晚上在上网浏览的时候,看见有人在网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诗有什么用?

提问者是一个小姑娘,提问的内容也很诚恳,看起来是真的很困惑于这件事情。

这个问题让我觉得很有意思,所以我愿意花点时间来写写。

每当我们提到诗歌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应该会是唐诗、宋词和元曲。诚然,唐宋元这几个朝代分别代表了诗词曲这几种文学体裁最繁荣的时期。

但倘若要从诗歌的源头开始看起,不妨让我们把时间轴拉回到更远的地方来看看。

拉回到哪里?从《诗经》开始。

在中国古代,《诗经》本来不是「经」,只称《诗》,后来才成为了经典。

中国人称孔丘为圣人,翻开书,不是「孔丘说」,也不是「孔说」,而是「子曰」。

欧洲人称新旧约为「书」。

诗人、书、子,都是最高尊称。


关于《诗经》的作用,孔子曾经有一段比较好的概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是他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也就是著名的「兴观群怨」学说。

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为之振奋,使人从诗歌中获得美的感受。

观,是指诗歌真实的反应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情况,因而使人从中观察出政治得失和风俗的盛衰。我的理解是突破时间与地域的范畴,获得彼时彼地浓烈的情感体验。

群,则是认为诗歌有互相交流情感,加强团结的作用。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表面上说的是鸟兽,实际上讲的是人,主张君子群而不党。

简单说就是诗歌可以用来交朋友,即所谓唱酬,冬天的时候大家吃着火锅唱着歌,人们一边饮酒一边酬和诗,酒喝到位了,诗也做好了,朋友就成了,就这样。

怨,是指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这里怨指怨刺,也有抒发不平之气的意思在里面。后面的一句话就比较好理解了。读诗,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词。

这是孔子关于《诗》的看法,他对诗的作用进行了较有系统理论的表述,虽然说的是《诗经》,但实际上对后世的诗歌同样是适用的。

那么,抛开「兴观群怨」说,最直接的来理解

诗的本质作用,是为了对情感进行抒发。

有时候我会想,当文字出现而诗歌还未成型时,远古先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是路见不平一声吼,吼完继续往前走?

想来想去也没有想出些正经答案来,只是觉得那样的世界一定会很单调。

直到诗歌出现了,然后出现了音乐,再然后出现了舞蹈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吟诵唱和,于是整个世界都开始生动了起来。

中国最初的诗歌本来就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基于上面所提到的,故我一直愿意把诗歌放在艺术的类别,而不是经学的范畴。

「经学」使诗僵化,从而沦为教化用的工具。

我们先来看这首《秦风·蒹葭》(节选):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毛诗序认为:「《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朱熹认为:「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着不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我不好评判毛诗是错的,但是如果按照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来理解,诗的美感就被减弱了。

这首诗如果当做是爱情诗,则会有意思的多,我来翻译的话,大概是这样:

《蒹葭》

初生的芦苇青色苍苍

深秋的露水凝结成了寒霜

但我一点也不冷

因为我的心里正住着一位姑娘

她荡漾在我触摸不到的地方

姑娘啊,姑娘

悄悄地靠近你

逆流追寻你的道路是那样的漫长

姑娘啊,姑娘

好想要拥抱你

你的无动于衷让我心伤

姑娘啊

姑娘

......


让我们再回到问题本身:诗有什么用?

我想问

梵高的画有什么用,不过是随意涂抹了几块色彩,画几个圆圈,勾勒出一幅世人眼里都看不到的星空。

书法有什么用,不过是点几个墨团,手抖一抖,什么颜筋柳骨,什么藏锋飞白,转眼付之一炬。

诗歌有什么用,nothing,

没有用处。

在我看来,艺术本身是无用的

自然科学「求真」,于求真的道路上创造价值,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艺术「求美」,它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但可以引发人获得精神的满足,增强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

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价值。

喜欢就好,愉悦就好,理解就好,能欣赏美就好,诗歌也是这样。


在那个小姑娘的问题底下,我本来写了一段很长的回答,后来想了想还是删掉了。

只在上面留下了一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诗有什么好

懂得就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