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概论印度宗教》【8】

时间:2016.8.2

进度:第八章  正理派  P79-87

书摘:

1.正理派在婆罗门六派哲学中与胜论派关系密切,两派许多理论相同,胜论派侧重对宇宙万有的基本成分或类别进行分析,而正理派的研究重点则是逻辑推理和辩论方式。“正理”一词的梵语为“Nyaya”,原义一般认为是“借助它思想能被引导出一个结论”,后来就成为印度哲学中专门研究推理和辩论的一派的名称。基本观念形成与印度古代围绕早期婆罗门教祭祀规定的的辩论与推理有一定关系。弥曼差派、佛教、耆那教的一些焦躁的典籍及史诗《摩柯婆罗多》都曾论及正理派的学说有关辩论方法和推理规则等方面的内容。正理派创始人相传为乔达摩(Gautama或Gotama,约1世纪),正理派最早的根本经典是乔达摩的《正理经》(Nyaya-sutra)。

2.从《正理经》及其古代注释来看,正理派把“十六谛”(Sodasa-tattva)作为其学说的基本体系,所谓“谛”(tattva)指实在,正理派在探讨推理、辩论等问题时提出了十六个基本概念或范畴,这些概念或范畴及有关解释再起看来是实在的,正确的,因而成为“谛”。

3.十六谛是:量、所量、疑、动机、实例、宗义、论式、思择、决了、论议、论诤、坏义、似因、曲解、倒难、堕负。

1)量(pramana)指获得正确认识的方式或方法,它在此派中分为四种:现量、比量、譬喻量、圣言量

2)所量(prameya)指认识对象,分为十二种:我、身、根、境、觉、意、业、过失、再生、果报、苦、解脱。

3)疑(samsaya)是一种关于事物的精神特性的相冲突的判断,是一种疑惑的心理状态。

4)动机(prayojana)指人开始行动的目的

5)实例(drstanta)是一般人和权威者具有相同认识的事例,即人人都承认的事实或真理。

6)宗义(siddhanta)指根据某一学派的权威、假设等确立的主张,即立论者方面的主要观点。

7)论式(avayava)指五支作法的推论式。由宗(命题)、因(理由)、喻(例证)、合(应用)、结(结论)构成。

8)思择(tarka)指当不知事物的真实特性时,通过假设来认识真理的思虑。

9)决了(nirnaya)指考虑对立双方的观点,对问题作出决断。

10)论议(vada)指在辩论时使用正确认识方法或采用五支论式,并与宗义不矛盾。

11)论诤(jalpa)指在辩论时虽立上述论式,但又采用诡辩等不正当的方法来取胜。

12)坏义(vitanda)指仅破坏对方一轮,自己不立论。

13)似因(hetvahasa)指在推理中使用的似是而非的根据或理由。

14)曲解(chala)是在对方所说的艳遇中选择非对方所指的含义。

15)倒难(jati)指仅根据实物的同与异来想对方提出反对意见,即错误的非难。

16)堕负(nigraha

sthana)指在辩论中误解或不理解等一类辩论失败的相状。

4.正理派关注的中心问题属认识论的范围,主要讨论的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方式或方法。此派在这方面的具体理论是四种量的学说。《正理经》中说:“量指现量、比量、譬喻量和圣言量”。

1)现量,即感官与对象接触后所产生的感觉。正理派在这里强调了现量的几个特点:首先,现量要产生于感官与外部事物的接触;七次,要不可言说,即所产生的知觉,没有掺入概念和分析;再次,现量要是无误的,即它确实是接触事物后产生的;最后,现量必须是确定的,而不能带有疑惑或幻觉。

2)比量,指推理,分为“有前比量”、“有余比量”和“平等比量”三种。有前比量指从因推果;有余比量指从果推因;平等比量指同类推理。(与数论派观念类似)

3)譬喻量,指根据未知物与已知物的相似来认识未知物。

4)圣言量,也成为声量、圣教量或言量。他指可信赖之人的言教。

5.正理派在逻辑学方面的重要建树是确立了“五支论式”的推论方法,认为正确的推论式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宗(命题)、因(理由)、喻(实例或例证,分同喻)、合(应用)、结(结论)。如下例,五支论式虽然有五部分,但其中起主要推力作用的实际只有三种成分,即小词、中词和大词。同喻五支论式实例中“声”是小词,“非常住的”是大词,“被造出来的”是中词。推理过程就是通过中词将小词和大词联系起来。由于“被造出来的都是非常住的”是普遍承认的事实,因此,只要说声“是被造出来的”,就可推出“声是非常住的”结论。

例:使用同(异)喻的五支论式:

宗:声是非常住的,

因:因为是被造出来的,

同(异)喻:凡(不)是被造出来的都是非常住的,如盘、碟等(如阿特曼等),

合:声是这样,是被造出来的,(声不是这样,不属于不是被造出来的,)

结:所以声是非常住的。

6.正理派在考察推理和辩论问题时,对其中产生错误或失败的原因做了极为细致的分析。论述了五种似因、三种曲解、二十四种倒难和二十二种堕负。

1)五种似因指不定因、相违因、问题相似因、未证明因、过时因

Ø“不定因”指提出的理由可以导致一个以上的结论。

Ø“相违因”指与命题相矛盾的因。

Ø“问题相似因”指提出的理由与命题相似,属同义反复,并没有增加新的内容来具体证明命题。

Ø“未证明因”指提出的理由本身也像命题样需要证明。

Ø“过时因”亦称错时因,指提出的理由在时间上不适用,不能证明命题。

2)三种曲解指言辞的曲解、类的曲解、譬喻的曲解

Ø“言辞的曲解”指把对方所使用的具有两种以上含义的词做不同于对方所指含义的解释。

Ø“类的曲解”指把某事物的特定含义扩展为该事物的类的含义,并借此把可能的事情说成不可能。

Ø“譬喻的曲解”指当对方譬喻性地使用言词时,曲解者故意根据该词字面意思来否定对方言词的正确性。

3)二十四种倒难包括同法相似、异法相似、增多相似、损减相似、要证相似、不要证相似、分别相似、所立相似、到相似、不到相似、无穷相似、反喻相似、无生相似、疑相似、问题相似、无因相似、义准相似、无异相似、可能相似、可得相似、不可可得相似、无常相似、常住相似、果相似。这些倒难虽然名目繁多,但基本内容都都是在辩论时反对者―方对立论者―方进行错误非难时的种种情形或实例。

4)二十二种堕负包括坏宗、异宗、矛盾宗、舍宗、异因、异义、无义、不可解义、缺义、不至时、缺减、增加、重言、不能诵、不知、不善巧、避遁、认许他难、忽视可责、责难不可责、离宗义、似因。这些堕负的名目也不少,主要内容是正理派总结的在辩论中失败的种种表现或原因。

感悟:

正理派真正涉及到了推理和辩论,通过“十六谛”的详细讲解,描述了十六个基本概念或范畴,并通过“四种量”对其基本推理方式进行描述、“五支推论式”竖立推理方法及“推理与辩论中的错误”进行错误原因分类描述。为后人对于推理、辩论提供了思路方法的基础。

����`���\�

你可能感兴趣的:(《哲学概论印度宗教》【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