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回家乡,我逛了不少老地方,却独独没有回启蒙学校看看。
这所叫金庭学校的小学,由于历史原因,当年叫做“育新小学”,它离外公家所在的莲花街也就两条小马路的距离。我在金庭只读了一年,小学二年级就转学去了工农小学,所以对金庭的印象并不深。现在除了启蒙老师的音容笑貌以外,只记得这所小学的侧门是个石头牌楼,每到春天,校园里的泡桐树就伸出墙来,浅紫色的花瓣随风飘落在石阶上,有一种很静谧的美。
在离开金庭后的很多年中,以上这些就是我对这所学校的全部记忆和了解,直到前几年我无意中看到一则新闻,说金庭学校喜迎百年校庆。我很惊讶:当年不起眼的这么一所学校竟然会有这么长的历史!
回溯百年,金庭学校建立于1912年。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正是西学东渐的年代,西方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天朝大国的国门,除了掠走了丰厚的战利品以外,也带来了现代的西式教育。在上海,德国人于1907年创办了同济德文医学堂;在长沙,美国人在同时期创办了雅礼大学堂以及雅礼中学;在湘潭,是不是金庭学校也源自于西方人的办学?
得益于发达的内河航运以及辐射粤桂优越的地理位置,从明末以来湘潭就已经是湖南乃至华中地区最重要的货物中转站和集散地之一,到了民国元年,湘潭沿江街道上更是商贾云集、市肆鳞次栉比。老湘潭流行着一句话,叫“金湘潭,小南京”,意思是湘潭当年的繁华可以和南京相比。这个比喻是否过于夸张已不可考,但当年九总到十八总的沿江码头、河街和正街确确实实有着一丝外滩的感觉,除了商业繁荣以外,各地商贾在湘潭成立的会馆也是一道特殊的风景。
所谓“会馆”,就是来自同一个地方的商贩自发成立的一种互助联络机构,类似于同乡会;又因为同乡大多同业,所以也类似于行会。如果拿现在的北京来比较,当年湘潭的会馆就好比是现在各省驻京办事处;如果拿旧上海来比较,各个会馆的势力范围就类似于当年大大小小的租界。
湘潭的古建筑,大多来自于各省在潭建立的会馆。现在平政路上的关圣殿,就是当年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甘肃五省的联合会馆,这次回去看到关圣殿门前的平政路正在改建,殿内也满是脚手架,一副百废待兴的模样。为祈求平安发财,每个会馆中都供奉着一个本土神灵,关羽是山西人,所以北五省联合会馆中供奉的就是关二爷。南人祈求出海平安,位于十八总的福建会馆是座天后宫,又叫建福寺,里面供奉的就是女神妈祖。江西老俵的会馆里矗立着的则是晋代道士、南昌本土神仙许真君,会馆名叫万寿宫。
而我的启蒙小学金庭学校,并非源于西人办学,实则来自于江苏商人的金庭会馆。
江苏商人在湘潭建有四个会馆,位于十六总的金庭会馆占地七十多亩,是其中最大的一个。民国元年,金庭会馆出资在会馆中建了座私立的金庭简易小学堂,也就是现在金庭学校的前身。经历了沧桑百年,金庭学校现在是由会馆创办、湘潭现存历史最悠久、保持最完整的学校。
既然是江苏商人的会馆,为什么取名金庭会馆,而不是简单的江苏会馆或者东吴会馆呢?
今年四月,苏州传出个新闻,吴中区的西山镇正式改名为金庭镇。
太湖在苏州境内有一个大岛叫西山,一个半岛叫东山,分别是洞庭西山和洞庭东山的简称。苏州西山本是个风景秀丽、资源丰富、民生富足的地方,因为忌讳于“日薄西山”这个成语,当地人觉得“西山”这个名字不够吉利,所以将镇名改为金庭镇。“金庭”这个名字据说来自于西山的溶洞林屋洞,洞中有金庭、玉柱等石景。
在明清两代,苏州人在湖广一带经商,常以金庭人自称,久而久之便以金庭为籍贯称号,因此建立湘潭的金庭会馆的江苏商人很有可能主要来自苏州。
说起太湖洞庭山,就想到了一宗悬案。
宋代编撰的《太平广记》中有一篇叫《柳毅传》,讲的是唐代一个叫柳毅的书生在科举落第之后从长安返回家乡“湘滨”,途中遇到了嫁到泾河、受到婆家虐待的“洞庭”龙女,求他带信回洞庭龙宫,经过一番波折,柳毅将信件成功带到龙宫,龙王救回了龙女,龙女和柳毅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blablabla。
故事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神话故事,但故事里提到了“湘滨”,“洞庭”,也提到了柳毅返回“吴地”,那么这“洞庭”究竟是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还是江苏苏州的洞庭山呢?
支持两种说法的都有。在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古名就叫洞庭山,山上有柳毅井。在苏州,不仅也有一口柳毅井,而且有关柳毅的其它传说和名胜就更多了,比如有祭祀柳毅的柳仙堂,苏州市内还有柳毅桥等等。也许因为苏州的佐证更多,当代学者认为《柳毅传》这个传说发生在苏州的可能性更大。
关于柳毅到底属于哪个洞庭的争论其实已经持续了几百年,中间也有和事佬,他们搬出北魏时期郦道元著的《水经注》,这可是比《柳毅传》年代更为久远的地理名著。《水经注》中说:“洞庭湖中有君山,山有石穴,潜通吴之包山……所谓巴陵道者是也。”吴之包山指的就是现在苏州的西山,《水经注》认为君山和西山通过巴陵水道相连。
而在更早的三国时期,《娄地记》中就写道:“太湖东山名洞庭,潜行二道,北通琅琊东武县,西通长沙巴陵湖。”这个更厉害,太湖洞庭山不仅向西和湖南的洞庭湖相通,而且还北通山东。所以和事佬说了:你俩也别争了,古书上写得明白,两个洞庭之间存在着暗流,原本就是互通的。
当然,这潜行水道互通洞庭只能是个神话。不过以“洞庭”二字作为山水之名,实乃岳阳为先,苏州为后。
“洞庭”一词,最早见于《楚辞》。屈原在《九歌·湘君》中有“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九歌·湘夫人》中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是楚国人,没有去过吴国,他说的应该是湖南这个洞庭。而《山海经·中山经》中也写道:“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帝之二女即尧的女儿娥皇、女英,后来嫁给了舜,湖南流传着大量关于舜及湘妃的传说,所以这里的洞庭也很明确指的是湖南的洞庭。
相隔三千里,东西两洞庭。更巧的是,两个洞庭都产好茶,君山银针和洞庭碧螺春都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中。好山好水产好茶,所以,或许两个洞庭之水真是相通的?
参考出处:
1.http://yhjtxx.com/
2.http://www.qbsysc.com/merchantdetails.aspx?ArticleId=1462
3.http://m.v4.cc/News-2636647.html
4.http://www.sohu.com/a/129271135_171296
5.http://mapio.net/pic/p-44266664/
6.http://heshuiqing68.blog.sohu.com/304413916.html
文/Athlon_BE
2017.8.11 初稿
2018.4.8 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