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问过公理和正义的问题

你有没有问过公理和正义的问题_第1张图片

一个看过极多电影的人跟我说,在他的世界里,电影 分二类:有教育意义和没有教育意义的。而《十二公民》属于前者中的佼佼者。

故事发生中国的一所政法大学,一群为没有考试及格的学生家长作为陪审团来帮助孩子 做补考考试。十二民陪审团员中,只有6号的学校商贩和10号的学校保安是来凑数的,其它10位都是因为自己子女考试来的。

这里的12个人,互不相识,身份各异。有笑呵呵的数字老师、脾气暴躁的出租车司机、房地产商人、混过黑社会的混混、急诊科医生、小商贩、曾经被打成右派的孤独老人、看不起外地人的房东、学校保安、保险推销员。还有不易看清身份特征的8号:陆刚。他们在政法大学的一个旧仓库里讨论一个“富二代弑父”案件。

学校的模拟法庭上,同学们收集的证据证词全部指向被告“富二代”,认为他一定有罪。如时这里的12个陪审员一致同意有罪,那么,此案了结。“富二代”将被枪毙。当这其中的11个人一同举手断定有罪的时候,8号先生投了无罪票。当他被质问原因时,他说:我并不确定他是否一定无罪,但是我们这样把手一举就决定了一个人的 生死,太快了。”

在8号先生坚持要讨论讨论这个案子的时候,他迎来了集体的攻击。在最开始他还是不卑不亢地解释。当10号房东说他对这个小事吹毛求疵时。他大声吼到:“我们在讨论一个人的生死的时候不应该毛求疵吗?我们的决定会影响一个人被枪毙,不应该毛求疵吗?我们讨论关系了中国未来的法律是否公 正,不应该毛求疵吗?”这一句话无无疑敲打到了在场众多人的心。在8号先生抽丝剥茧的推断和分析下,表面看起来有凿凿证据的杀人案,似乎出现居多问题。

而当我们在 看电影 中,从8号先生一人投无罪到第二个人第三个接着举手无罪的时候,电影本身已 不再是在强调剧中案情了,我们 看到了案情外的人间世相。大学保安别于别人看不起的心存愤恨、小商贩对于学校规矩的有苦说不出、房东对于外地人的偏见、出租车司机对于自己儿子矛盾的痛苦。这些经历,都成了他们对于有罪和无罪判断的依据。

在一个空旷的仓库里,外面雷雨交加,一张乒乓球桌大小的桌子上,十二个人,一次次地交锋、争吵、怒吼。在剧情随着个人情绪推动的作用下,我们看到了不理智、随大流、道德审判、先入为主、对他人充满仇恨等等人性中“丰富”的龌龊面。细数你当下的生活状态,也不难发现这样的人吧?而且,也得承认,我们自己,是不是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呢?一定有。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以及无确切把握的道德审判。

生活的洪流在不知不觉中把其中人们打造成了大致相同的样子:听信于一些捕风捉影的新闻、受从于某方面的权威、盲从于社会风气。客观看待群体事件、独立思考世间问题,这个能力太重要了!8号先生的从生活常识的 自我观察、对于他人的善良引导,一步步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内心,也一步步的更接近于正义和公平。

我并不能确定这个“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是否真能教育上一批人,即使它做不到这一点。至少也能说是一部值得思考的电影,它能让不同的人看到世间万相。一个好的电影,也就是能照进现实的一面镜子。

电影的最后,十二个陪审员走出了仓库,外面已放晴,阳光照射在大地上,他们拖着疲惫的 身体走在学校的操场上,走向他们的子女。仿佛是一个新世界的开始,即使现实还有无奈,可以确定的是,内心一定清澈了一大片。

看完电影的我,想起杨牧先生的《有人问我公理和正义的问题》这首诗的最后一段:

有人问我公理和正义的问题

写在一封不容增删的信里

我看到泪水的印子扩大如干涸的湖泊

濡沫死去的鱼族在暗晦的角落

留下些许枯骨和白刺,我仿佛也

看到血在他成长的知识判断里

溅开,像炮火中从困顿的孤堡

放出的军鸽,系着疲乏顽抗者

最渺茫的希望,冲开窒息的硝烟

鼓翼升到烧焦的黄杨树梢

敏捷地回转,对准增防的营盘刺飞

却在高速中撞上一颗无意的流弹

粉碎于交击的喧嚣,让毛骨和鲜血

充塞永远不再的空间

让我们从容遗忘。我体会

他沙哑的声调。他曾经

嚎啕入荒原

狂呼暴风雨

计算着自己的步伐,不是先知

他不是先知,是失去向导的使徒——

他单薄的胸膛鼓胀如风炉

一颗心在高温里熔化

透明,流动,虚无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有没有问过公理和正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