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川叔的咨询笔记第二弹又来了。
想看第一弹的小伙伴,戳这里那一个小时,我和川叔都聊了啥
这些咨询之后的笔记,都是小伙伴自发写的,一方面是对自己的一个复盘。
另外一方面也是一次自我的总结。
希望他们的故事,也能让你找到自己的收获
这次的咨询学员才工作一年左右,她问了一个比较哲学的问题:工作到底有什么意义?
一开始我在帮助她画问题的思维导图的时候,我就在想,我要怎么去沟通这件事?
我要说多少自己的故事,再说多少书里的故事,最后说多少她的故事。
因为这个问题曾经也困扰我很久很久。
每当遇到当年如我一般困惑的人,我都很慎重地对待,甚至去尝试变换自己的沟通方式,因为我知道,我当年也和他们一样敏感。
工作未来还需要陪伴我们许多年,如果我贸然告诉她,工作其实没有意义,对她会不会是个打击?
可我如果单纯给她的工作赋予一个意义,显然又不能说服了她。
其实很多人觉得,咨询就是聊天,或者就是听课,或者是请教。
其实,都不是。
咨询是一次沟通,对你,对我,都是一次挑战和输出。
我要用你听得懂的话语,你可以接受的方式来和你沟通,同时我也要提醒自己,尝试并设计整个过程,才能把握咨询的方向。
包括我要花多久听你说话,我要花多久来说故事,我要到什么时间的时候去尝试让你聚焦在行动上,这些都是咨询隐性的模块。
最重要的一点,我咨询完毕之后,我要复盘我自己,我是不是只是在输出?
我目前这个阶段咨询要自我训练的主题是什么?
我今天做的,是否符合我的训练主题?
目前小川叔已经完成了300多个小时的线上咨询,早年一开始在领路平台大概有100份左右,这个期间我一直都在训练自己寻找自己的咨询方式,包括制定咨询结构,建立基本的咨询框架等等。
那个阶段还尝试做了长线咨询,以及团队咨询。
我差不多在五十多个咨询对象过后,开始尝试做咨询笔记的记录。
为什么是五十多个?因为前50个,很多都是人情,当时价格也低,我自己还比较菜,所以价格定在9.9元,于是有很多早年的听众预约就是来和我聊天的,甚至还有小朋友说,我其实就是希望听你唱首歌。
这样的咨询单随着我逐渐找到自己的方式,以及把价格提升到99元后开始有所缓解,然后我开始面对很多在校生的咨询,他们大部分的内容比较有趋同性,比如投递简历很多,为什么没有回应,还有要不要参加社团等,很多人其实当时没想好要不要做咨询,只是头脑一热,或者遇到困惑,希望找人聊聊。
所以好多人当时并不乐意配合来做前期的调查问卷,从而导致咨询里要花半小时来听他介绍自己的情况、背景等等自然信息。
价格到199之后,开始有一些人可以配合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总结个人的情况,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决定去港大就读第二个研究生专业,关于教练引导技术的方向。
之后,我慢慢把关于职场新人的问题汇总成书里的故事,微信号的文章。
然后我希望开始做职场上升期新人的案例,也就是就业三年左右,在职场提升期遇到关于自我成长,个人管理,甚至升职方面的问题。
我也需要做更高层级的用户样本整理。
于是我开始提升价格,用价格来筛选用户,或者用价格来倒逼用户正视自己的问题的等级。
我希望未来自己会成为一名职场教练,我目前是希望从职场小白,到职业经理人的咨询案例样本都有,且多于十个。
我预计会在明年去报名学习专业的教练技术,【嗯,估计又要投入小十万元】
并去参加ICF的教练资格考试,之后如果我确定了自己教练的特色和范围之后,我还会调整一个价格,并且瞄准一类人群,打算初步做500个案例咨询样本的收集。
所以在咨询这件事上,我一直都是认真的。
我的咨询笔记,目前写到了285个咨询个案。
我对自己未来在这个领域的实验,是有规划的,但我也知道,咨询是一对一的时间交换,我从一开始我觉得【我要告诉你】,到现在【我希望帮助你行动】,也是有一个分阶段的主题训练的。
未来我可能会尝试伴随一个人走三个月,或者半年,从而看看一个人的成长幅度和范围。
人,想要改变的念头,有时候只是一瞬间。
找一个人聊聊,可以让你坚持一周,那一周后,或者一个月之后会不会固态萌生?我也不知道。
趁着自己血还热的时候,写下来,就会走的久一点。
以下这位学员一开始写出自己的问题,之后她记录的,都是我们在咨询过程里,我们聊过的问题。不知道那句话会戳中现在的你。
如果在一场咨询里,可以记得一个点,并且尝试在这一点上去做,或许,你的未来也会发生一点点小小的改变。
人生,从没有翻天覆地的改变。
所有的改变,都是一点点,一点点,累积的。
我希望可以成为你人生里的一点点,而你也是我人生里的那一点。
很高兴认识你。
BY:小川叔
“上午10点我们的咨询时间,你那边没有变化吧,如果需要记录或录音,你可以提前准备。”
“如果没有变化,到时候10:00我们准时开始,我来发起你接收就可以了。”
“好的,没有变化,我们是微信语音对吧?”
“对”
“好的,没问题。”
几天前我在小川叔的公众号留言我现阶段的工作困惑,很荣幸获得了一次免费咨询的机会。
当时我写下的困惑是:
川叔好,我从去年毕业开始一直在做文案策划/新媒体运营,本科学的是新闻学,选择做这份工作一开始是兴趣使然,觉得自己写作能力还行,又喜欢创意和策划。但是工作了一年多之后慢慢觉得这和我想象中的工作不太一样,我喜欢创意,但现实是我并没有足够能力产出好的创意。我可以通过追热点、走套路把我的工作做好,但是我又常常会想,我做的这些工作又有什么意义呢,纯粹是不断制造网络垃圾而已。
现在从事新媒体避不开流量、转化、变现,但是这些我都不喜欢,不是说这些不好,只是感觉不太适合自己,长久做下去肯定也不开心。之前想过往品牌策划的方向发展,但是又觉得最后还是会遇到我现在的困境。
目前我想到的解决方案是:1.重新学习一项和新媒体无关的硬技能,如编程/咨询/其它等等,具体还没想清楚,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梳理,学习,重新开始。2.在现有岗位上继续探索,努力提升能力,换个公司和环境,看看我的想法是否会因此改变或找到出路。这条路会看似比上一条更简单,但是我没太多信心走下去。不知道小川叔有什么建议?先谢谢了!
小川叔回:特别棒,你的留言打动了我,我们聊聊吧。
就是在这样的契机下,我开启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次职场咨询。以下是小川叔提供给我的解决方案和思路,以及我的一些个人思考。
关于意义的问题
一、我会对这个行业失望是因为:
1.进入这个行业时对这个行业没有过系统的了解,导致预期太高。
比如我进入这个行业只是因为我大学学的是相关专业,也做过这方面的事,我总觉得我擅长做这件事,加上我在这件事上付出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就等于我了解我这件事了。
但是其实我花出去的时间只是刚够入门而已,同时我花在这件事上的时间有大部分都是在重复我已经会最做的事情上,很少有尝试新的东西,比如我用习惯了一个编辑器我就不去尝试新的,我用惯了一种写作思维模式就不换其他的了。
所以我对这个行业的了解就限制在了我已有的有限认知里。
2.将自己从事的行业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对等的比较。
我们常常会倾向于认为别的行业比自己现在从事的要好,但每个行业都有令人无法接受的地方,当我用想当然的方式去理想化其他行业时,就会只看到自己身处的行业的不堪和缺点。
3.能力和段位的限制。
现有的能力和段位无法支撑我在这个岗位做自己想做的事,在一个公司里想要做到自己想做的事,一要有专业能力,二要有话语权。
二、工作的意义事需要自己去赋予的。
凡事都有0-1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比较容易,能快速入门一件事,带来认知上的突破就会觉得有成就感,从而觉得有意义(有成就感也就是自己赋予了一件事的意义),但是1-N的跃升过程却往往是痛苦的。
这之间还得经历非常多的重复性工作,如果只是用闷头做事的心态去做这些重复性的工作,必然是无聊且无意义的,但如果用探索的心态去做这些重复性的工作,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做这些工作时尽可能在可控范围内加入一些小创新,这些小创新来源于把“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和“目前觉得没意思的事”结合起来,这样也许我们就重新赋予了工作意义。
比如,当我们把“创造价值”和“有意见”挂钩,就是赋予了创造性工作一份意义。
当我们把工作看做赚钱的工具,只要能赚到钱,养活自己和家人就是有意义。
我们可以把工作的意义定义成给人带来价值、给自己带来财富、给自己带来快乐、能够学习到新的技能等等,每一种意义都是我们自己去给予的,从来就没有一个意义会自己出现我们的面前,而是它一直存在于某个地方,等你去赋予和找到。
三、意义和工作、岗位无关。
当我进入这个行业时,这个行业已经存在很久了,它有一套自己的行业规则和存在意义。如果我不带着意义来,又怎么能在工作过程中找到意义呢?
当我进入这个行业时,我是否设立过什么阶段目标、成长追求?这部分我没有。
我想要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实现它?如果我碰壁了我还有哪些解决方法?
(因为我没有过这些设想,所以现在就处在瓶颈期,因为碰壁了就觉得没意义)
四、我真的了解新媒体行业吗?
如果我说我对新媒体行业失望,但是新媒体行业真的是我想的那样吗?
“拿公众号来说,你是否有查看过前500个公众号,并将其分类,看看你觉得有意义的有多少,找出自己觉得有意义且感兴趣的类别,尝试输出相关的内容或给这些公众号投稿。”我没有。
真正回溯起来,我其实并不是那么讨厌新媒体,新媒体对我来说也并不是一无是处,毕竟我自己就是微信公众号的深度用户,每天我都能从这些(无论是否是商业化运营的)公众号中吸收非常多的有用信息,甚至还在源源不断地发现优质的内容创作者。
所以我一味地觉得新媒体烂透了,没有前进的空间,可能只是因为我自己在目前的岗位没有真正以端正的心态在做内容,行业的弊端只是我为自己不愿面对重复性的工作,也没办法把重复性工作做出一点创新而找的借口,本质还是在逃避自己在工作上的压力和有待加强的能力。
五、0-1的过程不适合谈意义。
当我们处在刚入门的状态的时候,首先因为进入行业的时间短暂,没有足够的认知,至少要在一个行业待够2年,才算是有一点了解;
其次这个时候因为资历、眼界、经验的限制,我们往往职位比较低,入门之后通常需要做很多重复性的工作,这时候来谈意义的问题,很容易会受到眼前工作的限制,而看不到长远的意义。
(所以一定要有全局思维,常常试着跳出当前的状态去眺望未来)走路时要低头看脚,也要常常抬头看路,我就是太专注于看脚而总是忘记了看路,于是常常迷失在琐碎事物里。
六、如果你八小时之外的生活都没有意义,为什么要要求工作有意义呢?
七、工作归工作,理想归理想。有时候工作只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理想。
换份工作就会好吗?
一、问自己:如果重新换一份工作,你能从现在这份工作带走并运用到新工作上的技能是什么?
二、在找新的工作时还是一定要对标原点,也就是我想要的意义是什么?我希望在这个岗位找到什么意义?我喜欢的领域有哪些,是否认识这些领域的人,有机会可以和他们聊聊,了解一下他们对自己所处行业的看法。我现在对什么感兴趣?这些兴趣能否有机会发展成职业?
三、如果我要在这个行业继续深耕,那么还是对这个行业的各个领域进行分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觉得有意义的,尝试从这些领域重新出发。
四、如果工作的意义是做想做的事,目前的工作真的没法让做我想做的事吗?已经穷尽到无法给我进步的地步了吗?试试改变自己的认知,把想做的事通过另一种方式嫁接到自己现有的平台上。人的看法会受认知偏差影响,认知是错的就不可能找到解决方法。如果总是自己给自己设限,觉得“我什么都做不了”,往往就真的限制了自己的思维。而当你换种方式考虑:我要怎么在现有岗位做到我想做的事,也许就有可能找到解决方法。
现在,我可以怎么做?
一、辞职倒计时闹钟开启
其实在这段困惑的时间里,我也想过给自己一年时间,如果做完这一年我还是没有长进或者找到突破,那我就离开这个行业。但是只是这么想过,并没有真正去制定目标和规划过具体的落地方案。
当小川叔问我,假如一年后我将要辞职,我最想做的事情、最想学会和带走的东西是什么?我说了文案水平的提升和活动策划能力。
他给的建议是:
1.写文案时带着“作品感”去写,把每一次输出都看成是自己的作品。
除此之外多问问自己:你感兴趣的是什么?除了做重复性的工作,你还能多做点什么?如何在已有的内容上加入一些让大家能够接受的小创新?
2.关于活动策划。
可以了解下公司里做这方面的负责人,有机会的话尽可能和他们成为不错的朋友。通过他们可以了解到活动策划大概有哪些流程、需要哪方面的能力等等。然后有机会可以表达自己对这方面的兴趣,向对方展示自己的能力。(需要前期有经验积累)
二、思考我下一步要去哪?
在我做倒计时的这一年中,我要同时思考,当这个辞职闹钟完成后,我想做什么?我还做新媒体吗?做的话要做哪个领域,做什么方向?
如果不做,而是选择重新学一项跟新媒体无关的技能,那就要开始考虑学什么?学的东西前景如何?需要花费多少钱?我的存钱计划是什么?我想学的这些领域现在是否有认识的人在从事?是否可以问问他们是怎么入门这个行业的,有何经验?我有什么渠道可以更好地进入这个行业吗?
至此,1个多小时的咨询结束了,当我将这些内容整理成文的同时,我不再困惑于“我的工作到底有什么意义”,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在工作中创造意义”。
写在最后
整个咨询的过程中,我很羡慕小川叔丰富的经验、强大的洞察力,对问题的精准总结和精细拆解。当然,我也相信只要我愿意,最后这些能力我都会有的,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咨询的意义,也许就是能够有个人帮助你跳出现在的困局,把原来你看不见的未来重新摆到你面前,做一个更全面的分析,然后用你能接受的方式帮你说出自己不愿面对的问题和不想做出的改变,再给你指引方向。
不过,咨询毕竟只是帮我们点亮通往前路的灯,路要怎么走最终还是靠自己。也就是提醒我自己,不要因为一下子脑子发热而冲动喊口号,而要不断把自己想要的目标细分,然后一个个去实现,并且时时反思回顾调整,很多时候一件事并不是我们做不了,而是我们没有对其进行拆解,拆解到你能做为止。
刘瑜曾写过这么一段话:
长期的孤单中,就像一个圆点脱离了坐标系,有时候你不知道自己思考的问题是否真的成其为问题,你时常看不到自己的想法中那个旁人一眼就可以看出的巨大漏洞,你不知道什么是大,因为不能看到别人的小,你不知道什么是白,因为不能看到别人的黑。
2020年我的年目标中有一项是“多与人交流”,多和不同的能量碰撞,立下这项目标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不想再孤独地像一个圆点脱离坐标系,而和小川叔的这次咨询就是一次很好的碰撞,让我知道了自己思考的问题并不是真的能成为问题,也有幸发现自己想法中那个旁人一眼就能看出的巨大漏洞。
我很感谢小川叔,也感谢自己踏出了求助的那一步。
另外,在开始咨询前,为了更快速让小川叔了解我和我的问题,我又整理份个人资料发给他,然后在咨询的过程中,小川叔提到在我的文字里看出了一种“丧丧的气质”,其实我挺震惊的,我一直以为我只是被工作消耗得没有什么热情,但总不至于“丧”吧。
对比以前我给人的印象总是活泼开朗,后来慢慢变成文静话少,才发觉自己一直都是在孤独地努力着,就是因为太孤独了,所以才会给人一种丧丧的感觉,也是真的体现出我现阶段的困惑挺困扰我的,困扰到影响生活了。
所以,除了解决我现阶段的困惑,我还要重新开心起来,多与人交流,常常和朋友联络,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生活。有很多东西真的是只有在你乐观的时候才会涌现的,而一个悲观的人遇到问题时则经常容易把自己推向死角。
我们要工作,也要生活,工作应该是让生活变得更好,而不是更差才对。
END
“活捉”小川叔
![](http://img.e-com-net.com/image/info12/d3085c34ad0946c994126e877409640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