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业进化论》专栏·第079篇
文| 马畅
第4708篇深度好文:3593字 | 7分钟阅读
疫情突发,所有企业瞬间被迫面对许多燃眉之急:如何保持增长?如何颠覆式创新?如何组织重组?如何稳定军心?
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就在于降本增效。
为了降本增效,很多企业在这个紧要关头,选择拥抱OKR。
《OKR:源于英特尔和谷歌的目标管理利器》一书中提到:“OKR是一套严密的思考框架和持续的纪律要求,旨在确保员工紧密协作,把精力聚焦在能促进组织成长的、可衡量的贡献上。”
究其本质,OKR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求我们把一件或几件事情做成。因此,在“快速变化,效率为王”的今天,做成事的思维变得愈发重要。
要想把事做成,开始、坚持、重复,一个都不能少。
一、小步前进,就是成功的开始
1.拆解目标,从小事做起
当我们定下一个目标后,一上来就会遇到一个巨大的困难——由于拖延,导致事情无法开始。
为什么我们总是爱犯拖延症?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只盯着最终目标。但是,最终目标往往过于远大,所以我们对它产生了莫大的恐惧和压力。
解决方法只有一个——把大目标拆成几个小目标。
定下一个长远的最终目标诚然重要,但是把它拆解成多个可执行的小目标更加重要,门槛低才更方便我们行动。
在制定目标时,正确的写法是:
大目标(最终的、长远的)——中层目标(如果大目标是年度的,则中层目标可能是季度的、月度的,如果还可以细分,就再多写一层,直到分到最小单位为止)——小目标(一般是每天的目标)。
多次创下世界纪录的日本棒球选手铃木一朗说:“完成梦想,就是要累积微不足道的小事。”
马化腾强调的“小步试错,快速迭代”也是这个道理。他认为,产品的每一次更新也许都不是最完美的,但只要每天坚持发现、修正一两个小问题,一年下来,就可以把产品打磨出来了。
把大目标拆成小目标,既是降低我们做事时的心理压力,也是在告诉我们,凡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拆解时,每个小目标都必须是一个能立马着手去干的目标。假如你想为一场马拉松比赛而做准备,那么小目标就可以先设定为每天跑100米。
当你把大目标拆成小目标后,就会发现,原本以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实际上做起来也没有那么困难。
只要找到能开始执行的点,即使是大目标也能按部就班地实现。
把大目标和每天的行动计划写下来,非常像制定OKR的方式。实际上,OKR所体现的思维,和做事的思维一样。只要是做一件事情,就一定会运用到做成事的思维。
2.该做的事,马上就行动
现在我们知道了,想要顺利开始工作,只要先把大目标细分成小计划,就能找到着手的点,让自己更快进入状况。这就告诉我们,在找到切入点之后,最重要的,就是马上行动。
在《西点军校22条军规》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立即行动”——
今天你在二十四小时里无所事事,就意味着你要在明天的二十四小时里焦头烂额;而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在最短的时间里达成最多的目标、实现最大的价值。
即使准备好一切条件,你依然会遇到困难,那些条件无法帮你解决问题,唯一能解决问题的,只有马上行动。
陈春花说:“一个无懈可击的竞争战略,如果执行不力,最后也会变得一文不值。”能够马上行动,才算有执行力,不要幻想等到时机成熟再出发,那种情况永远也不存在。
同时,也不必对即将要开始去做的事情感到很有压力,绝大多数的压力,都是我们自己拖出来,越是拖延,肩上的压力就越多。
吴伯凡曾说:“该做的事,马上就做,一直都去做;不该做的事,现在不做,永远都不做。”
为了能够达成最终目标,必须马上从小事做起,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设计自己的行为,用适合自己的机制,来促使我们开始行动。
可以尝试这几种方法——
第一,写下每一项小计划。
开始做事前,先详细列出自己的小计划,既能加深对所做事情的认知与了解,也能清楚知道自己要完成哪些任务。这像是每天早上要写的工作计划,目的是让我们的头脑清晰,让计划一目了然。
第二,设置截止时间。
在每一项小计划后面写上截止时间,这样,等时间期限快到了的时候,你至少会硬着头皮逼着自己开始行动。
知道了时间期限,我们就会给自己上紧发条,专心做事,无形中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解决了拖延症的问题。
事实上,从大目标到小目标,每一个目标都需要有明确的时间期限,这样,我们才会为了达成目标,而自发自动地积极工作。
第三,培养正面的认知,保持积极的态度。
如果自己还是没法摆脱拖延症,不必勉强自己立刻改变,可以先假装自己是别人,抽离自责、失败的情绪,重新回顾整个过程,找出自己失败的原因,并思考如何避免再次陷入同样的困境。
学会用这样一种“旁观者视角”检讨自己过去的行为,你就会发现:失败也没有什么好在意的,正因为有了这些失败,我们才能知道自己的哪些方法行不通,必须换个方法。
当你能这样想时,也就离成功更近一步了,并且,你会对未来充满期待,愿意主动行动,寻找新改变的方法。
二、掌握好节奏,坚持也能很轻松
当我们已经开始行动了,依然有可能失败,这是因为,我们还有另一种不好的习惯——三分钟热度。 就像是写完了一篇文章的大纲,虽然会让人感到无比喜悦,但是,如果不继续坚持写下去,依旧写不出一篇完整的文章。 虽然,三分钟热度说明我们的意志力薄弱,难以长期坚持,但是不用灰心,绝大多数人都是如此,只有少数人才会意志非常坚定,能够朝着目标一步步前进。
三、清零思维:
清空一切,才能做到更好
如果坚持到最后,结果却还是失败,那么没关系,我们应该再次从头来过。哪怕重复很多遍,也许下一次迎接我们的就是成功。
如果怎么努力都没办法达成目标,那么就改变做法。
很多人只要一听到重复,就会觉得很麻烦,不想继续下去。事实上,重复的真正含义,不是要你一再重复相同的错误,而是要你在重复的过程中始终思考,直到从旧的想法中找出更好的做法,并且积极修正错误。
爱因斯坦说过:“全天下最愚蠢的事就是:每天不断重复做相同的事,却期待有一天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孔子也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意思是,犯了错却不想办法改正,这才是真正的错误。
可见,犯了错误的人,不是不可原谅,也不会因此就失去了成功的资格,只要修正自己的行为,能用更好的方法重新尝试,依然有机会成功。
为什么任正非说“对于既不犯错,又不改正错误的人才,要全部开除”?就是因为任正非鼓励华为员工犯错,但是必须要在错误中不断调整前进的方向,在修正错误中找到通往成功的方法。
很多人都愿意从1到N,愿意从N到N+1,但就是不愿意再从0到1奋斗一次。这是因为,重复意味着要重新面对开始和坚持带来的挑战与艰辛。
可即使如此,你仍要珍惜每一次重复的机会,因为这也是你重新振作起来的机会。
重新开始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只要你能不被负面思想控制,不放任自己停留在原地贪图安逸,并奋力拼战到最后一刻,就能把事做成。
马化腾也曾经历过刻骨的迷茫,还曾因为看不到希望而险些卖掉腾讯。但是马化腾能够及时“清零”,不仅清空了自己的成就,也清空了对失败的懊恼,重头开始,寻找机会,这才有了今天的腾讯。
卢弘言这样描述过马化腾:
“我们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但我们心力不足,总是多多少少、早早迟迟的妥协了。一个心力极其强悍的人,才能在许多年的日日夜夜里坚持着,把所有想做的、想达成的目标,毫不疲倦地一次次练习,一点点精进、一步步成长。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总归一句话,做成事的思维=开始+坚持+重复。
立即行动、坚持到底、从头来过,找出每一次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下次一定会更好。这样的思维,正是每位成功者必备的素养,也是每个人应对变化的武器。
各领域顶级配置大咖讲师,
疫情期间不计回报开营讲学,
提供企业自救、突围的系统解决方案。
五营联学1999元,
4月3日后报名计入二期班,
价格上涨至2999元!
笔记侠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