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旅游(二)

       “ 谁?”

      “去哪儿?”

       “怎么去?”

      “怎么玩儿?”

       “玩儿什么?”

       “玩儿得怎么样?”

       “花了多少钱?”

       以上是关于旅游的核心话题,而且每个话题都可以长篇大论,但水平所限“臣妾做不到”,只能有啥说啥。

       今天说说旅游与钱事情。

       旅游是要花钱的,或者说做旅游是要有钱的,这个不难理解。老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一旦人在旅途,不管行前功课做得多精细,以旅游为目的的花销通常都会超出预算。因为,游客和平台商家从一开始就在“少花钱玩得好与让游客玩好又能多挣钱”之间进行无法回避的博弈,而最终的结果总是掏钱的一方作出让步。

       有人说,我自驾游或者自由行,总可以少了些与商家斗法的困扰吧?其实不然,因为你人在旅途吃喝拉撒行车保养,处于陌生环境,根本就与你“窝里横”时候是完全不同的心态和状态,讨价还价时的守势和低调是你最好的选择。结果还是费钱。

       以上只是是旅游消费的外在逻辑,即“不差钱”逻辑。那内在逻辑是什么呢?可以借用几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词来说明。

       一是“趋利避害”。旅游消费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钱任性的消费种类之一,旅游参与各方都充分必要地认识到这一点。对消费者而言,其可能的“利”在得放松、得开心、得阅历甚至得爱情得幸福感和满足感,其可能的“害”在从内到外的不安全感变成现实、大失所望以及各种不可预知的危险;对商家(旅行社、景区、酒店等)而言,其可能的“利”在于得人、得钱、得知名度美誉度还有自身的发展壮大,其可能的“害”在于受到差评、同行竞争、门可罗雀、投资失误甚至受举报遭查处关门大吉。总之,无论是谁,违反了这个逻辑,往往是先有“没头脑”才会有“不高兴”。利也好害罢,一物多面,扬长避短,尽量不要让自己处于不利和危险的境地才能说别的。

       二是“随行就市”。据说世界上最早的旅行社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难道派出坚船利炮打中国也算英国人的旅行方式?巧合而已!),那时日不落帝国确实厉害,各种开先河、各种领风气之先。但时至今日您的就看吧,以咱家为例,央视天天播出的广告,最多的肯定是各地旅游。我没有找到精确的数据,但大家可以一起回忆,上世纪80年代旅游是不是奢侈消费?出去玩一下得花一年甚至更多的薪水?而现在呢?出国潇洒一下,两个月的工资是不是够了?这就是因为旅游成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商家趋之若鹜,竞争导致市场的调整。如果没有随行就市这个逻辑,怎么可能立脚行身。

       三星“能量守恒”。这个物理学定律用在旅游方面一点儿也不牵强。因为,首先作为消费者,你“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冲动再强烈,但囊中羞涩行吗?其次作为商家,所有的规划设计、包装宣传、实施运行,不围绕着“有多少钱或者能筹来多少钱或者能挣多少钱”行吗?第三尤其作为游戏规则制定者以及监督者,必须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能量守恒”定律,否则,各种或搞笑或悲催的事情就会发生(已经发生了?不知道。)

       有人会讲,你说的这些逻辑好像放哪儿都是对的呀?与钱有关吗?即使有关也不一定全面准确深刻呀?即使全面准确深刻也不一定有用呀?

      哎!这第几问还真让我有些哑口无声。但仔细一想,没关系!在商才能言商,大概只有做了旅游,才能深刻感受到这几个逻辑不同于其它商业定律而存在的独特意义。大家想想,旅游是不是把人的移动作为商业标的?如果是,那避害就头等重要、应变就头等重要、可持续就头等重要。还是让钱永远处于次要的地位吧!

       关于旅游与钱的关系就先说到这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也说旅游(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