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历法之天干地支纪年法

在中国的历史书中,经常会见到以年代命名的历史事件,比如甲午中日战争(公元1894年),戊戌变法(公元1898年),这时候我们就会对这种纪年的符号产生疑问: 这是什么样的纪年方法 ?
从哪里来的 ? 有什么规律 ? 查阅了一些资料,简单总结一下。

其实,在中国采用公历(也称西历)纪年(例如 公元1898年)之前, 中国古代纪年常采用皇帝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两种方法,比如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占领北京,这一年用传统的干支纪年是庚子年,皇帝纪年是清光绪26年。

简单说,皇帝年号纪年就是某个皇帝所命名的年号纪年方法,比如清朝光绪皇帝公元1875年登基,年号光绪,故1875年为光绪元年,1876年光绪二年 ... 顺延下去。
说到干支纪年,先了解下什么是干支,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 简称 干支,又称“干枝”。前人有云:“天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

天干地支源自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据推测产生于炎黄时期,用于描述地球,月亮及太阳等星辰运行的相对位置和规律,反映了时空动态变化的规律。

十天干:

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十二地支: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干支记法

十干和十二支按照顺序依次相配,即从天干地支组合 : 甲子,乙丑,丙寅,... , 癸酉,甲戌,乙亥,... ,癸亥 组合成为六十个基本单位,组成了干支纪法。

01 甲子 11 甲戌 21 甲申 31 甲午 41 甲辰 51 甲寅
02 乙丑 12 乙亥 22 乙酉 32 乙未 42 乙巳 52 乙卯
03 丙寅 13 丙子 23 丙戌 33 丙申 43 丙午 53 丙辰
04 丁卯 14 丁丑 24 丁亥 34 丁酉 44 丁未 54 丁巳
05 戊辰 15 戊寅 25 戊子 35 戊戌 45 戊申 55 戊午
06 己巳 16 己卯 26 己丑 36 己亥 46 己酉 56 己未
07 庚午 17 庚辰 27 庚寅 37 庚子 47 庚戌 57 庚申
08 辛未 18 辛巳 28 辛卯 38 辛丑 48 辛亥 58 辛酉
09 壬申 19 壬午 29 壬辰 39 壬寅 49 壬子 59 壬戌
10 癸酉 20 癸未 30 癸巳 40 癸卯 50 癸丑 60 癸亥

干支计法使用的地方很多,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最早主要用于纪日,后来逐渐用于纪月、纪年、纪时等。 今天先看看干支纪年用法。

干支纪年法

总听人从说 六十年一个甲子,其实就是上述的干支表用于纪年时候,六十年一个甲子轮回。
比如公元1894年的中日战争,干支纪年是甲午(见上述表格31)故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4年后的公元1898年就是戊戌年(见上述表格35),这一年的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公元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并占领紫禁城,这一年是庚子年(见上述表格37),史称庚子国变;
公元1901年,清政府与侵华国家谈判签订条约,因这一年是辛丑年(见上述表格38),称为辛丑条约。

由公元纪年推算干支纪年

由上我们知道,六十年一个甲子,所以单纯由干支纪年,无法直接推断出公元纪年法对应的年份,所以我国古代用皇帝年号纪年并配合干支纪年,才能对应到公元纪年。
但反过来,如何由公元纪年推算出干支纪年对应的年份呢 ? 简单的推算方法分公元前和公元后两种情况进行推算:

公元后的年代,比如公元2013年,需要借助于如下的表格并按照如下步骤计算:
先用年份的尾数查出天干,2013年 3为癸;再用2013年除以12余数为9,9为巳。那么2013年就是癸巳年了。

中国传统历法之天干地支纪年法_第1张图片
公元后换算对照表

公元前的年代,如公元前2013年,先用年份的尾数查出天干,公元前2013年 3为戊;再用公元前2013年除以12余数为9,9为子。那么公元前2013年就是戊子年了。

中国传统历法之天干地支纪年法_第2张图片
公元前换算对照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传统历法之天干地支纪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