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生活在城市里的“2200万”们

那些生活在城市里的“2200万”们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最佳药引:在外多虚伪,回家就多累


                                   01

事实上,这个年代,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纵身一跃,跳入冒着热气的城市洪流中,而与其父辈不同之处,这一批人的教育程度会更高。

最初 城市产生的原因是:满足商品交易流通 和 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截取一段2015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

数据显示,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0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0346万人,减少1520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6.1%。

可知中国城市化率为56.1% ,这项数据在中等发达国家为85%,发达国家为95%,而美国高达97%。

而按照中国的发展目标,这个数字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那就意味着还要让更多的人进入到城市里。一年中,各大城市新增2200万人,除了意味着新增更多机会外,也会有巨大的竞争。

随着城市化趋势不断向前,有个群体随之而产生:新兴的中产阶级。由于经济发展不均,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正真能为中国的中产阶级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即便如此,他们依旧如滚雪球般长大,身上的印记也格外明显:忍耐/勤奋/一丁点资产。

对于每年踏着城市化步点飞奔而来的人们,在准确点来说,那些“2200万”们,在陌生的环境里生活,需要摸爬滚打,艰难融入。所有的困苦都会随着时间,逐步在他们及后辈身上消逝,这也是他们跳入洪流之前抱有的期望。

靠着自己,他们在城市这个困兽笼中,撕开一片属于自己的地盘。带着还没来得及同化的乡音和某些特别生活习性,在城市各处同其他人群进行沟通和消费。

他们的“危机感”和“纠结”甚于任何一个群体。他们悬浮在社会底层和精英群体之间,唯一能让他们保持好位置,不致于跌落至底层的只有他们自己。每天睁开眼就要同千万人一道跳入水中,和千万人一道,双臂奋力击水向前游,正是他们激荡出的浪潮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是对他们最精准的描述。

精英就是他们奋斗的指明灯,亮光一直在前方若影若现,让他们愿意用尽一生去追寻,虽然大部分人永远无法企及。因为有更多见识,他们已然不能适应往日的窘迫。

因为他们的产生,已固化千年的商业形态,被撕开了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专门为那些“2200万”们提供的吃穿住行服务。虽然质量到不及精英们的奢华,但要好于普通档次。这类服务标准如今有了一个新兴名词:轻奢。

抛开口舌之欲,这些标准犹如标签,拥有它,消费它就能将自己与其它阶级隔离开来。既然攀不到高峰,也不愿意回炉,那只能在此安营扎寨,在这个层级里安顿下来,来寻找一切能代表自己的标准,用以向外表达:这就是我。


                                02

比起肉体上的声色犬马,让人更煎熬的是内心对自己的寻找与肯定。正如欧洲中世界权贵家族除了拥有家族标志外,也会有句能代表族人特征的语句。啊,仿佛听到飘荡在各大古堡上方的警告:“ 兰尼斯特,有债必偿。”

他们的内心/精神世界也亟待重建,用他们能负担起的代价(金钱/时间)。他们开始“向内”探究,去寻找与学习那些能确立自己气质与形象的生活方式,加固自己对自己的理解。

所以,那些精品,小资,有格调的服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它们会告诉我们:怎么喝红酒更得体,古典音乐如何欣赏,怎么亲手画一幅油画,如何制作手工食物等。

虽然触碰不到精英教育,但起码能负担起学会精致生活,或许是自我构建品味的方式。学会它们能满足多元化的兴趣,让自己变的有趣,更重要是接近这个群体的气质。

更重要的是,那些多如牛毛的工作室,培训机构:

他们除了提供技能和营造的情调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外,也承担着“2200万”们对于下一代子女的期望:

希望下一代,从出身开始就踏在他们已经构筑好的平台上,学习更多的技能,便于有机会抓住一条通往精英阶层的绳索。不管是少儿选秀活动,还是少年编程大赛培训…….

当新兴的中产阶级将这种吃穿住行,休闲娱乐的标准定格为代表自己阶级的服务后,相关的产业会伴随咻咻产生爆发式增长。

我觉得在城市化进程中,基于这个群体会爆发巨大的商业机会,而与免费概念相比,这群人的高质量在于:他们更愿意付费。

而你,是否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切入点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生活在城市里的“2200万”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