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看《纽约时报》,一篇文章把我气笑了。
标题名为《他开车送她去医院,而她将冠状病毒传染给了他》。
乍一看像现代版《霍乱时期的爱情》。
摘要如下:
‘那个中国女人叫了辆出租车,说要去医院。
在车上,她打了个喷嚏,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淋在了司机脸上。
(原文:Then she sneezed, the spray showering the cabby’s face.)
‘我觉得,她很漂亮但没啥素质。’这位泰国司机说道。
一周后,这位50岁的司机被确诊为新冠,一种来自中国并传染到了全世界的病毒。’
这‘社论’不但不可信,并且极度可耻。
的士司机每天接送几十位客人,凭啥认定是文中女士传染给他的?
至于在新闻中强调‘中国女士’,并用春秋笔法渲染该女子‘美丽而没有素质’,言下之意更是明显:
‘正是因为缺乏素质的中国人,新冠病毒才会传染到全世界’。
作为全美最具影响力的百年老报,《纽约时报》迈着‘新闻自由’的小碎步,终于把自己整成了英文版《故事会》。
为了将新冠塑造成‘黄祸’,美媒的脸都不要了。
作为《纽约时报》与《华盛顿邮报》的付费用户,我冒着高血压的风险,读了几乎每一篇关于新冠与中国的文章,做了点总结。
在近三周共计五十篇关于中国/新冠疫情的社论中,66%的文章为纯粹负面,32%的文章尚且中立,至于正面积极的仅有一篇,为中国驻港外交官投稿:
其中不乏种明目张胆的族歧视式标题,例如《对抗中国病毒,都有些啥措施?》。该雄文来自久负盛名的《华盛顿邮报》(后来改了,不过还是能通过搜索找到):
中国并不是不能接受批评。但预设立场,阴阳怪气,并通过春秋笔法歪曲事实,实在不太讲究。
其中有几篇文章,更是充满激昂想象力,宋鸿兵看了会沉默,咪蒙看了会流泪,堪称科幻式新闻社论的标杆。
关于‘支付宝三色码’
最近支付宝整出了三色码,相当方便,大大简化了出入公共场所的繁琐程序。
《纽约时报》则有不同见解,发布了雄文一篇:《在对抗疫情的战役中,中国发给了市民颜色标签,插着红旗》
标题与内容均充满典型的美式傲慢与偏见。文章认为,‘三色码’是用来收集数据并限制市民自由的邪恶武器。
这位作者显然对中国没有一丁点儿了解。
首先,三色码申请全凭自愿,没有强迫一说。
其二,中国老百姓的个人信息早被百度和360看光了,也不差这一个三色码啊。
在我看来,三色码是‘科技服务生活’的良好典范。
但若心是黑的,眼里自然看不到光明。
关于疫情防控
《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文章,则将‘无赖’诠释出了新高度。
文章名为《病毒从中国来。现在,中国不想让病毒传回来》。
看了这标题,我他妈震惊了。
姑且不论病毒是否从中国来,毕竟尚无定论。
但是,中国不想让病毒传播回国,这还有错了?
是不是得和每一个海外新冠患者整个贴面礼,来个法式湿吻才讲究?
是不是得在机场拉个‘北京欢迎你’的大横幅?
中国隔离来自疫区的外籍人士,包吃包住还包ICU,并没有像美国澳洲那样把人给遣返,算得上仁至义尽。
《华盛顿邮报》真的是脸都不要了。
来自港毒分子的投稿
《冠状病毒为何来自中国?》是另一篇奇文,出自《纽约时报》。
该文引经据典,回溯了几千年中国历史,从《诗经》讲到了孔子的徒子徒孙。
文章主旨非常老套 -中国人‘千年以来的民族劣根性’,是新冠病毒爆发的罪魁祸首。
这是三十年前的老套路了。
不过,大多数连中国和日本都分不清的美国读者看罢这篇瞎掉书袋的雄文,必定觉得醍醐灌顶,相当通透。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我搜了搜他的过往雄文,心里有了数:
香港‘著名’新闻人士练乙铮教授,文章常见于《苹果日报》等反华娱乐小报,近日著雄文一篇,公然歌颂对大陆人‘种族歧视’:
和这位毫无底线的反华急先锋练教授相比,咪蒙简直是道德模范。
《纽约时报》在美国立场偏左,向来重视政治正确,对‘种族歧视’相当敏感。
当然,若歧视的是中国,那另说。
后记
文中所提到的只是千百篇美式‘春秋抹黑文’中的沧海一粟。
在美媒笔下,中国的形象非常鲜明饱满:
一切来自中国的好消息,都是政治作秀;
一切来自中国的坏消息,都是罪有应得;
中国老百姓,都是不懂得思考、缺乏素质的半开化人;
所有为中国说公道话的人,都是收了钱的软脚虾;
不得不说,美式新闻机器的确高明。摇着‘新闻自由’的旗号,用真假掺半的动人故事,将一个又一个的刻板印象植入了观众脑海。
在舆论这片战场上,立场比真相更实在,底线有多低,上限就有多高。
若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口水战,中国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