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十二):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

数据结构(十二):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_第1张图片

通过上一章最短路径(Bellman-Ford算法)的内容可知,Bellman-Ford 算法是通过重复对边集执行松弛函数,来逐渐获得从起点到各个顶点的最短路径。并且对边的松弛顺序是随意进行的,所以才有最好情况和最坏情况之分。一般情况下则是通过不断的对边集进行重复松弛,来“堆”出从起点到其他顶点的最短路径,这种“盲目”的松弛存在极多的无效操作和时间浪费。

Dijkstra 算法使用贪心策略计算从起点到指定顶点的最短路径,通过不断选择距离起点最近的顶点,来逐渐扩大最短路径权值,直到覆盖图中所有顶点。

Dijkstra 算法前提为图中边的权值非负,若将最短路径中经过的顶点个数称为最短路径长度,则最短路径长度与最短路径权值呈正相关。而在 Bellman-Ford 算法中,因为边的权值可能为负,所以最短路径长度较大的顶点,其最短路径权值不一定更大。所以与 Bellman-Ford 算法相似,Dijkstra 算法的计算最短路径过程,也是呈现一种波纹扩散的方式,不同之处在于,Bellman-Ford 算法扩散过程中,逐渐增大的半径为最短路径长度,而 Dijkstra 算法的扩大半径为最短路径权值。

Dijkstra 算法过程中也存在对边的松弛行为,不过该松弛过程并非“盲目”的对所有边进行松弛,而是对于已确认顶点为出度,未确认顶点为入度的边进行松弛。因为 Dijkstra 算法过程中每个顶点被确认一次,所以整个算法过程只需要对边集执行一次松弛,即边的松弛复杂度为 。

算法过程

  1. 从未确认顶点中选择距离起点最近的顶点,并标记为已确认顶点
  2. 根据步骤 1 中的已确认顶点,更新其相邻未确认顶点的距离
  3. 重复步骤 1,2,直到不存在未确认顶点

演示示例

数据结构(十二):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_第2张图片
graph

以图 graph 为例,边的权值如图中所示,初始化各顶点距离起点权值为 None,不妨随机选择一个顶点作为起点,初始化起点的权值为 0

选择距离起点最近的顶点为已确认顶点,并更新该顶点的相邻未确认顶点距离

step 1:

第一次选择最近的顶点为起点自身,并更新相邻未确认顶点的距离

数据结构(十二):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_第3张图片

step 2:

数据结构(十二):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_第4张图片

step 3:

数据结构(十二):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_第5张图片

step 4:

数据结构(十二):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_第6张图片

step 5:

数据结构(十二):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_第7张图片

step 6:

数据结构(十二):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_第8张图片

step 7:

数据结构(十二):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_第9张图片

step 8:

数据结构(十二):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_第10张图片

step 9:

数据结构(十二):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_第11张图片

算法示例

  1. Dijkstra 算法示例
def dijkstra(graph, start):
    vertices, verticesIndex = [{'index': i, 'weight': None} for i in range(graph.number)], [i for i in range(graph.number)]
    vertices[start - 1]['weight'] = 0
    heapSort(vertices, verticesIndex)
    while len(vertices) > 0:
        swapVertices(vertices, verticesIndex, 0, -1)
        vertex = vertices.pop()
        transformToHeap(vertices, verticesIndex, 0, len(vertices))
        updateDistance(graph, vertices, verticesIndex, vertex)

这里使用 vertices 列表存储每个顶点元素,每个元素包括两个属性,index 为顶点下标,weight 为顶点距离起点的大小。算法中使用 verticesIndex 列表存储每个顶点元素在 vertices 列表中的下标位置。使用 heapSort 堆排序对每个顶点到起点的距离进行排序,即对 vertices 列表进行排序。使用 swapVertices 函数将 vertices 列表首尾元素交换,将最小元素放置在列表尾部并执行出栈操作,使用 transformToHeap 函数调整 vertices 列表为小顶堆,然后调用 updateDistance 函数完成对相邻顶点的距离更新。

  1. 交换列表首尾元素
def swapVertices(vertices, verticesIndex, origin, target):
    vertices[origin], vertices[target] = vertices[target], vertices[origin]
    verticesIndex[vertices[origin]['index']], verticesIndex[vertices[target]['index']] = origin, target

vertices 列表调整为小顶堆之后,将列表首、尾元素交换,则列表尾元素即为距离起点最近的顶点元素。

  1. 将列表尾部顶点元素出栈后,更新该顶点的相邻未确认顶点距离起点的权值
def updateDistance(graph, vertices, verticesIndex, agent):
    node = graph.list[agent['index']]
    while node:
        if verticesIndex[node.index - 1] == -1:  # whether the node in sub graph
            node = node.next
            continue
        vertex = vertices[verticesIndex[node.index - 1]]
        if not vertex['weight'] or vertex['weight'] > agent['weight'] + node.weight:
            vertex['weight'] = agent['weight'] + node.weight
            pos = verticesIndex[vertex['index']]
            while pos > 0 and (not vertices[(pos - 1) // 2]['weight'] or vertices[pos]['weight'] < vertices[(pos - 1) // 2]['weight']):
                swapVertices(vertices, verticesIndex, pos, (pos - 1) // 2)
                pos = (pos - 1) // 2
        node = node.next

对每一个相邻顶点,若属于未确认顶点,则判断是否更新到起点的距离。更新距离后的 while 循环操作,目的为调整堆结构为小顶堆。

Dijkstra 算法及算法中调用的函数都与 prim 算法较大相像,可以参考最小生成树中 prim 算法的部分作辅助理解。

性能分析

dijkstra 算法中构造顶点列表的时间复杂度为 。使用堆排序对顶点列表进行排序,时间复杂度为 。dijkstra 算法中 while 循环取权值最小顶点元素,并调整元素取出后列表的堆结构,所以调整复杂度为 ;同时,循环结构内执行 updateDistance 函数,更新每个取出顶点的相邻顶点权值,所以更新顶点数为 ,因为每个顶点更新距离后,需要调整堆结构为小顶堆,所以更新复杂度为 。所以prim 算法的总时间复杂度为 。

代码及测试 github 链接: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据结构(十二):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