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退不合格留学生:洋头衔不是“免死金牌”

据报道,日前,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清退了12名研究生,从名字看大部分为留学生。另一所高校人民大学,则清退了16名本科生,其中也不乏留学生。

清退不合格学生,是学校依法依规做出的正当行为,也是保证教育质量和维护高等教育公平性的正确做法。而所清退的不合格学生中,有留学生这样的“生面孔”,则更加体现了校方在规定面前,坚决秉公办事、一视同仁的公平性。

清退不合格留学生:洋头衔不是“免死金牌”_第1张图片

没有“双重标准”,才能体现教育公平。

在奖学金设置、学业考核、违纪违规惩戒、教育资源配置及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不给留学生设置双重标准,或者说体现公平性的天平不向他们倾斜,才能让人心服口服,更不会有崇洋媚外之嫌。

好在2018年,教育部出台了《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这是中国首个针对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制定和实施的全国统一的基本规范。文件提出了“逐步实现中外学生教学管理的趋同”,文件中强调高校在留学生考试考核上,“同一课程中应当对中外学生采用相同的考试考核方式。”这就意味着留学生招生与考核更加注重“严进严出”。

除了教学方面,还有管理和服务的趋同化。教育部要求高校提供平等一致的管理服务,对违规违纪的留学生严肃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配合有关部门依法依规处理,绝不纵容姑息。

从“求留学”到严管理,是教育的进步。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已为人们所接受。有专家指出,教育国际化是教育资源的全球性流动,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流动、教学资源的流动等,是全球化的产物。

也就是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闭门造车,关起门来办学是不行的了,一定要有学生的流动,教师的流动,有跨国的合作。这时候,留学便应运而生。

一直以来,留学生数量都是各大高校彰显自身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于是,出台了设置奖学金、降低门槛、学伴、甚至降低考核标准……一系列“求留学”的措施。这样的做法,不仅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公平性,也大大降低了高校的公信力。此次清退不合格留学生,从“求留学”到严管理,无疑是教育的进步。

清退不合格留学生,不让洋头衔成为“免死金牌”。

对此次清退不合格留学生,复旦大学给出的说法是“学习年限届满仍未达到毕业或结业要求”。而中国人民大学则更官方,其发布公告称:“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学籍管理相关规定,对16名不及格课程累积超过20学分的本科生予以退学处理。”

在学业要求上,中外学生就应该一视同仁。不管是本国学生还是留学生,学校都应该把握一个标准,没有完成学业的就不应该让他毕业,这样才能够保证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

无疑,留学生的数量和质量,是体现高校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指标,但是,洋头衔不能成为不合格留学生的“免死金牌”,对于不合格的,一律依法依规处理。

严进严出,才是走向国际化应有的样子。

降低门槛、求留学、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放宽考核标准……这些都不是教育大国文化自信的正确做法,只有严进严出,才是中国高校教育走向国际化,打造好“留学中国”名片应该有的样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清退不合格留学生:洋头衔不是“免死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