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著名作家凌解放(笔名二月河),今日凌晨因心脏问题在北京病逝,享年73岁。
二月河是国家一级作家,1945年11月3日出生于山西省昔阳县。1967年高中毕业,次年入伍,1978年转业,历任南阳市卧龙区宣传部科长、区文联主席。
二月河年近不惑时,他才开始写作《康熙大帝》,这部4卷共160余万字的历史小说迅速引起了轰动,香港、台湾也相继推出繁体字竖排版本。
1990年至1992年,他又创作了《雍正皇帝》3卷共140余万字,在两岸三地出版发行。根据此书改编的60集电视剧1998年拍摄完成,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受到文艺界及广大群众好评。
其后,二月河又推出“帝王系列”的第三部作品《乾隆皇帝》,出版《二月河语》《密云不雨》《佛像前的沉吟》等散文随笔集多部。
二月河在创作历史小说时,非常注重史料的搜集,他说:“《清人笔记小说大观》、《清朝野史大观》、《清稗类钞》...连清人当初的日记统统都搜集,包括宫廷礼仪、皇帝衣貌档案、食膳档案、起居注。
而桐城明清时期就是文献名邦,特别是大量桐城名宦、文士活跃在朝野。因此,二月河也就和桐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康熙大帝》的第一回,二月河便将开幕放在了安徽桐城县,引入了抄方苞家的情节,标题是《皇阿哥怜贫护盐贩桐城令断案打奸商》。
而在《雍正皇帝》里,更是对方苞、张廷玉有着精彩的刻画。特别是张廷玉身经三朝,忠诚、谨慎、果断、精干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印在读者脑海中。在电视剧中,经过演员杜雨露的演绎,更是深入人心。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二月河接受新安晚报、安徽网专访时盛赞安徽人。他说:“比如说方苞,张廷玉等等,安徽是人文荟萃之地。”
不可否认,二月河在塑造和宣传桐城名人方面,功不可没。但是,也有位桐城先贤、清官因为他的扭曲捏造,蒙受不白之冤,影响十分恶劣。这位先贤就是老宰相张英的第三子张廷璐。
在《雍正皇帝》中,二月河将张廷璐塑造为泄露考题的贪官污吏。要知道,科考选材是国家大典,容不得觊觎,因此,张廷璐被雍正皇帝判为腰斩。
不仅如此,小说和电视剧还设计了君臣集体监斩的情节。让张廷玉接受人性的考验而备受煎熬,让雍正的帝王心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刻画。
作为文艺作品,这样的设计无疑是扣人心弦,令读者或观众过瘾。然而在社会舆论上,却造成了恶劣影响。人们在谈到考场泄题、教育贪腐时,常常列举张廷璐被斩事例,使桐城先贤声名遭到玷污,也违背了真实历史。
实际上,张廷璐是康熙朝的榜眼(一甲第二名),曾担任河南学政、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礼部侍郎。在江苏担任学政期间,他清廉爱士,选拔了像沈德潜、刘纶等人才。因为干得出色,皇帝让他连续三任江苏学政,推动了江苏文教事业勃兴。至今,江阴(江苏学政衙署所在地)学政广场仍设有张廷璐视学雕塑。
乾隆九年,张廷璐告老还乡,婉拒门生同僚的送行。刑部侍郎钱陈群称赞他:“车马东都行已成,先生人与职俱清。”乾隆十年,张廷璐去世于桐城,享年七十一岁。张廷璐的故居被称为“宗伯第”,其后人依然居住桐城。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播出后,为张廷璐“伸冤”、维护名誉权,乃至要求二月河道歉的声音一直不绝于媒体。
1999年2月12日,《北京青年报》刊发李思恒的《〈雍正王朝〉中张廷璐案应“平反”》。文章说:“把正直清廉的官员变为贪赃枉法的罪犯,把乾隆时仍任礼部侍郎的人变成雍正初年刑场上的“冤魂”。这样随心所欲地胡编,很令人遗憾。”
纪连海在《历史上的父子宰相》一书中,谈到二月河塑造张廷璐形象,评述:“对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大员,应按本来面目刻画,不应该正反倒置、忠奸颠倒。”
作家、编剧王晓马在研读张英家族史料后,也要求为张廷璐“冤案”平反昭雪。
如今,二月河先生已经仙逝。他对具体人物的把握失衡,并不影响他作为著名作家的盛誉。他为人民文学事业作出的贡献,他的人生智慧和历史洞见,以及他身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情怀,仍值得我们缅怀。
就让张廷璐“冤案”,和二月河先生一道,随历史的烟尘远去吧。
注:此文系转载,因涉及到咱大桐城历史人物形象问题,觉得有必要转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