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要适度咩[下]

上篇的内容有点繁杂[虽然本篇也很繁杂( ´ ` )ノ]故上篇结尾处的两个小问题会拎出来单独写一篇新章。详情可见《心理|咨询要适度咩[上]》


之前学习沙盘游戏治疗方法时蔡成后老师就有提及他关于对咨询的“度”的思考,那时我还不以为然:咨询不是帮来访者发现自己吗?为什么要考虑深入的度,这个应该是取决于咨询师自己的成就吧?

直到最近才开始发现咨询也有适度的原则,果断地打了几个月前自己的脸,啪啪啪响的那种(つД`)ノ

这是一个很 深奥的问题呐ಠ_ಠ

3.

“度”在哪里


有一段时间我总是莫名烦躁,处于一种既想做咨询感受更多人的感觉又觉得自己是别人的垃圾桶,来访者在一味地向我索取关注的想法上,在做咨询时会有压制的厌烦情绪,现在想来也许是那时候过多的把关注放在了来访者身上从而忽视了自身心理状态吧。

心理|咨询要适度咩[下]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人生来都渴望关爱,都希望时刻被关注,这是我们从婴儿时期便体现于妈妈身上的。


安全感最初的来源就是所有需求均被满足,来访者的小烦恼会演变成心理暂时无法自行调节的困惑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在现实没有感受到关注,没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听”来感受。

当来到咨询室面对咨询师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感受到了自由且受保护的空间,自然会一股脑儿地倾诉。我们积极关注来访者,但同时也要保留对自身心理发展的关注。咨询的基底是咨询师,咨询师与来访者在探索内心的过程中如果感觉到的是厌烦和痛苦,那么来访者能够得到的心灵滋养的养分也寥寥无几。

心理|咨询要适度咩[下]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察人不如观心”。观心是道家哲学的说法,观的是自己的心。我的理解是保持对自己心灵的关注,无论是吾日三省吾身,还是观心屏见闻。观心首先要静心,探索自身远比刻意揣摩别人重要。

当我意识到这点时,就不再总是在咨询后一门心思地考虑来访者的种种,事无巨细地扑到来访者的感受上,毕竟那也是来访者自己的生活,渐渐地把一部分的关注重新放回自己的生活、潜意识处,然后还开始学习了与释梦相关的一些知识,梦真的和潜意识的关联很大呐

心理|咨询要适度咩[下]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关于适度,我现在会关注到的就是一个方寸感,没考虑过这方面之前学习咨询只是为了自己的好奇心去了解,会宽容地很少注意时间、不自觉延长咨询时间为的就是听到来访者的经历和感受,知道更多关于来访者自身的内心。

许多来访者的一般心理问题都只是缺乏一个被关注的宣泄口。意识与接纳是自我疗愈最大的两大法宝,来访者意识到了,Ta的言语便可表达出来,情绪一旦宣泄后,心理问题自然会疗愈。故我现在会暗暗算着咨询时间,咨询提供给来访者的是一个宣泄与探索的机会,但也不仅只是一个机会。

对于方寸感,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就是,与来访者探索心灵的途中其与潜意识的链接该有多深。潜意识为了保护我们自己,有时会把我们不愿回想或记得的记忆与感受扔进很遥远很难注意的角落,这里会涉及到人的自我防御机制

心理|咨询要适度咩[下]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咨询师是否应该与来访者一起寻找,重新把这段不愿意识的感受拾起?

大概是要像做题那样去斟酌思考了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咨询师需要更细致地去观察来访者,什么时候把不愿回想的创伤、久远的感受循序渐进地与来访者一起释放,共情于此是很重要的

共情是感同身受、换位思考。为什么人能做到感同身受呢?因为每个人精神底层的东西其实都是一样的,会有相同之处,我们有着一样的感觉所以我能够体会到你,我很理解你。这与 集体潜意识有关。

心理|咨询要适度咩[下]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人真是奇妙又玄乎的生物,心理咨询也是奇妙的人与人之间陪伴前往心灵之旅的探索呢。

现在,心理咨询于我而言,不再仅仅是助人自助的理念,也不只是我用以窥探人性的途径,更并非是作为他人烦恼的垃圾桶。

心理咨询师是敏感的容器,Ta感受来访者,如同一张白纸般容纳来访者不分对错的所有,任由其书写绘画;是情绪的中转站,Ta与来访者在陪伴的历程中一起探索着成长,彼此都能看到自己的想法,清楚自己的力量,发现更广阔的藏在潜意识里的自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咨询要适度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