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关风月,接地气

   每年都会回广州三四次。很奇怪吧,广州并不是生我养我的家乡,我却用“回”。基本上和同学聊天,去广州也会说成“回广州”。因为在广州待了四年,那是三观形成的地方,视野第一次被打开的地方,已经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家乡”了。

   回广州,最爱做的事情,是背着书包去老城区漫无目的觅食,那时我就会期待自己有四个胃。珠江新城体育西固然繁华,美食也多,只是那是现代化的地方,目之所及都是冷冰冰的水泥建筑,匆忙赶路的白领以及连锁店中昂贵标准化的食品。我也曾一度迷恋这纸醉金迷的地方,在正佳喝杯星巴克也会觉得自己与这个城市接轨了,融入这个城市了。几年前的想法,真是简单可笑啊!这些大城市,是一直发射着信号,只是一个没有背景的普通大学毕业生还接受不到它的信号,只有踏踏实实工作积累十年,才能迎上它的节奏,从容喝上一杯咖啡。

   扯远了。广州老城区是指越秀荔湾区,那边随便走出一个地铁站,随便乱逛,都会有惊喜的。那些街坊小店,踏踏实实做了几十年,别无分店,做街坊生意,童叟无欺。

   碰到一家肠粉店,周围都是老人或者都是讲白话的人,不要犹豫,进去就是了。点一碟最普通的猪肉肠或者牛肉肠;若有艇仔粥供应,也来一碗。若嗜辣,可以在肠粉添加一点蒜蓉辣椒酱,但艇仔粥什么都不要放,酱油也不要放。先来一口艇仔粥,伴着蛋皮和炒花生一齐入口,米香萦绕,不知不觉又来一口。吃了几口粥,开始尝尝肠粉了。用筷子夹断一截,然后沾满酱油,送入口中,大米这种别样的存在方式,有种鲜嫩的感觉。一碗艇仔粥和一碟肠粉,很快可以消灭,去买单,这两种大米的不同体验,20块钱不到。试问,在深圳,哪里可寻如此接地气的美食?

   老城区街道小小的,两边都是高大的榕树,即使是盛夏,在街上走着也不需要打伞。

    本地人集中在老城区,平日见到的多是老人,年轻人都在天河的写字楼上班了。老人们生活闲适,平日是喝茶练拳带孙。即使年轻人,每天赶地铁上班,或许一天没有一顿是吃住家饭,他们生活也挺好。因为住家里,省下高昂的租金。一个城市的残酷,永远只是对外来人。

   只想再回广州老城区的街道,漫无目的闲逛。大学初期也爱做这事儿,现在重拾,仿佛我仍然是那个对世界充满美好幻想的20岁的女孩。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关风月,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