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新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悠悠岁月,历史的滚滚向前,越过高山人海、越过人世沧桑。

穿越了千年,时间的车轴才缓缓的放慢了转动,带着我们走进了明永乐王朝1403。


黄浦江-新生_第1张图片
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侄子手中夺得皇位;南京称帝。后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

这一天,朱棣坐在龙椅前,官员向他呈上奏报,“浙江西部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当地官员无能,根本控制不了灾情。”皇帝拿着手里的奏折环视着眼前的朝廷大员们,视线停在了户部尚书(水利部部长)夏原吉身上...


黄浦江-新生_第2张图片
夏原吉画像

夏原吉同志带着中央的任命火速赶往灾区,这位水利部长和黄歇同志一样,人民的好公仆啊,工作能力和责任心极强。来到灾区后立即成立了救灾指挥中心,全权指挥救灾一线工作。在花了一段时间研究和了解灾区情况之后,夏部长决定沿着大禹治水之前留下的古道,重新进行规划。从上游连接太湖,然后深挖古道疏通吴淞江下游进行合流,又测量了块地,准备建一个类似三峡大坝的水利工程,根据季节不定期的进行开源节流,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解决长期遗留下来的洪涝问题。方案定好以后他向上打了报告,朱棣看了报告以后大笔一挥:“行, 就这么干!”

这么一个需要动员十几万民工的超级工程,要消耗的人力物力资源是个天文数字,没有强大的国力支撑是干不起来的。所以后世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也不是吹的。

工程竣工以后的第2年,返回北京的夏部长思来想去觉得这个工程还有些细节还没有处理好,水现在虽然流进了海里,但周边的支流并有疏通,这些细节不做到位,还是会有后患。所以决定再次去一趟浙西一劳永逸,也正是由于这个决定,使黄浦江迎来了新生。

夏原吉回来浚疏了大黄浦、白茆塘、刘家河3条支流,工程在9月竣工。黄浦江变得比原来更宽、更深了,源源不断江水从此大大促进了苏州、松江一带的农田发展,这里摇身一变成了鱼米之乡。但是此时的黄浦江还只是汇合吴淞江,作为吴淞江的支流存在着。真正使它发生命运逆转的人还没出现,它还需要继续等待着;只是这一次它不需要再等的太久了....


黄浦江-新生_第3张图片
明世宗朱厚熜:人如其名,后世很多人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聪明的皇帝。是不是和他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朱棣很像?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

这一天正月初十五,天空下着大雪,晚年的朱厚熜坐在龙椅前(其实是坐在自己玉熙宫设的道观前,道观前面拉一块帘子,大臣们在帘子前面议事,他在后面听着,类似垂帘听政。这位皇帝很有个性,数十年不上朝,但是朝政还是能牢牢把持在自己手里),听着帘前朝廷大员们的谈话,他心里清楚;现在站在他下面的这群朝廷重臣们个个争权夺利,陷于阴谋诡计当中,互相倾轧不休。没有人为国家前途命运考虑,权贵集团在选用人才方面也只任用听自己话的庸人,朝政搞得乌烟瘴气、腐败透顶。但这位聪明帝还是在继位后的前20多年里使大明朝一度走向了“嘉靖中兴”,可惜后期他却潜心研究起了道术,朝政开始荒废。

此刻他端坐在道观前,闭着双眼听着外面这群大臣的谈话....

内阁大员们今天议的是总结去年朝廷的各项开支,也就是算账,然后在作出今年的预算,最后向户部要银子结账。大明朝的最高统治阶层们现在已经分化成2派集团势力,一派是以内阁首辅严嵩父子为首的严党,而另一派是徐阶、高拱、张居正为首的清流。议事开始后首辅严嵩第一个发言,先是吹捧皇帝一番,然后总结了下去年的各项大的开支,报出数额后便要户部结账盖章。户部掌管财政的是高拱,高部长站出来通报了去年的收支情况:‘去年全国的税收总数是四千五百三十六万,而各项开支总数是五千三百八十万。这多出来的八百四十三万,你让我们户部从哪里拿钱来补这个洞啊?’

国家已经穷到了这个地步,国库没钱了该怎么办啊?    得想办法挣啊。

所以这些国家最高的决策者们开始脑洞大开啦,最后想出了一个“改稻为桑”的方法,并且将它定位国策实施下去。为什么要改稻为桑呢,因为之前由于郑和同志创下了七下西洋的丰功伟绩,打通了西亚的贸易往来成就了海上丝绸之路。老外们非常喜欢明朝的丝绸,虽然价格贵一倍多,但外部市场需求量非常大,可是江南织造局年产量并不高,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卖丝绸比卖粮赚钱,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多种桑、产丝、织丝绸,所以当局下令江南一带改种桑苗,浙江更是要改种一半的农田。


这本是一利国利民的好决策,但是腐败的明朝政治环境必然的将这项决策引向了反面。正是因为这项国策,在后来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将他从幕后推向了明朝的政治舞台上,也正是这个人后来改变了上海黄浦江的历史。当然现在他还在福建的一个乡下教书,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虽然清贫倒也幸福。

历史选择这位大佬出场有它的必然性,当然这位大佬也不含糊,不论官职大小谁都敢怼,最后不过瘾还上书把皇帝老子骂了一通....

你可能感兴趣的:(黄浦江-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