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年轻人的养生之道

最近跟朋友聊天,谈起来最让现代人苦恼的脱发问题,我看朋友的发色挺好,表示羡慕,朋友就一边摸着自己柔顺的长发,一边笑着对我说:“这个啊,暑假在养发馆养出来的。”我有些惊讶,问:“还有这种地方?”朋友摇了摇头,微微一笑:“以前我们那儿也没有,我暑假回去,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多出来那么多养发馆。”

事后我回宿舍的路上,想了一下这个事,这并不难想通,在这背后,充满了现代人的健康焦虑。脱发这个问题,原属于中年人的悲伤,如今网络发达的时代,通过自媒体炒作,不知道什么时候,涌现出了一大波为脱发而烦恼的年轻人,他们在网上晒着自己掉落的头发,悲意连连之际,寻求着解救青年秃顶的方法。

其实不仅仅是落发,当代年轻人关心的还有失眠、黑眼圈、焦虑症等一系列问题。他们一面醉生梦死,一面嬉笑怒骂,一面又在书籍里寻求解药,一种当作安慰剂和障眼法的养生之道。如果你现在随便在大街上拉住一个年轻人,问他平时养生吗?他会回答是的,很骄傲。你再问他一嘴,那你都怎么养生的?大概率的回答就是——保温杯里泡枸杞。枸杞,现如今简直成了中药里的宠儿。

年轻人们的佛系养生,如果追根溯源,还得从我们的老祖宗谈起。养生之道,在古代便早有市场,下到市民百姓,上到皇帝贵妃,无不为追求长生而努力着。秦始皇嬴政派人到蓬莱岛求仙丹,耗费大笔财力物力;明朝嘉靖皇帝,吃了几十年的金丹银丹;甚至是古代神话小说里的嫦娥,也有偷吃灵药,飞升月宫得长生的故事。然而,这些不过是从炼丹来谈养生,并不算正法。要论根源,还是要从道家说起。庄子一篇《养生主》以庖丁解牛的故事立论,谈到养生之道,不过顺其自然而已。而至于后世的求长生,却是道教为发展自己的教会实力,抓住人贪生的欲望,将金丹秘术推到世人眼前,连帝王都被忽悠了进去。

古人们求了这么久的长生,自然都是黄土白骨,至于我们今人,掌握了科技与先进的医疗,至少也达到了长寿的目的,至于流传下来的养生一事,在年轻人里,多多少少都带了些胡闹的意味。例如,五张面膜拯救熬通宵的脸,眼贴去黑眼圈,护眼就换一张绿色的屏保,此类事情已经是司空见惯。

很多人说,这个时代是娱乐至死的时代。夜店里彻夜狂欢,酒桌上千殇豪饮,网络上议论不断,这个时代已经很少有古代那种“良田美竹,桑池之属”的氛围了。每天的信息轰炸带来的是以往几千年才有的信息量,每天人们的心情波动次数,也是古代人的数十倍。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来分析,平常琐碎之事反映在梦境里,会异常的鲜明生动。对现代人来说,梦里面的琐碎之事,大概率不是关于自己的,他们有太多的故事要看了。

年轻人开始养生,一半的动机得是因为网上的养生热潮,另外一半,才得从自己的身上找毛病。这本无可厚非,我看这种拆了东墙补西墙,作死式的养生方法,才正是符合《养生主》里的“合于《 桑林》之舞,乃中《 经首》之会”一句。年轻人血气盛,需要发泄,要他做到中年人的沉静是不行,人生阶段,可分为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几个阶段,各阶段有各阶段的脾气,这纠正不来。年轻的时候,健康挥霍出去了,渐近中年,不需要乘互联网的热潮,他们也会自发地去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正如秦失所言人死本就是“遁天倍情”是需要“安时而处顺”的。享乐主义并不是一种奢靡的生活,毕竟人生短短,奢靡也只在青春那一段时间罢了。

我瞧着年轻人的养生是胡闹,他们却也能胡闹出一种风度来。年轻人纵然是贪于玩乐的,但华夏的儿女们,在大是大非面前沉得住面子,若有不公之事,必定跳出来指责,若有辱华之言,必定同仇敌忾,前有饭圈女孩为阿中哥哥打call,后有留学校于街头高唱国歌,这仍然是那有血性的中华儿女,相反,如果在这些事上忍气吞声,非要做一个逆来顺受的人,才真正让人痛心。

年轻人在养生上面的胡闹也正是他们的乐趣,他们有这样的乐趣,便随他们去做,即使是作死也就这几年而已,往后的岁月,时间会教他们,到底该怎么做。世界也正是这样,在遵循客观事理顺其自然。


文/陈四茵

你可能感兴趣的:(现代年轻人的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