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

美国农民占国家人口不足1%,却轻松养活了3亿多人口,而且成为了世界谷物的出口大国。

中国高铁发展迅猛,全国高铁通车里程达2.5万公里,复兴号设计时速达400公里/小时。

。。。。。。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_第1张图片

不可否认,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有效率。

在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后,人类的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其中体力工作者的占比迅速下降,脑力工作者占比急剧提升。知识工作者已经成为目前生产力中的最重要构成因素和催化剂。


所有的知识工作者都具有有效性吗?

答:一个人的有效性,与他的智力、知识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性。知识和才能只是构成有效性的基础素材并不是成果,只有通过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可能产生出效益达成有效性。


所有的知识工作者都是管理者吗?

答:在一个现代的组织里,如果一位知识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实质地影响该组织的经营能力及达成的成果,他才是一位管理者。

一个人是不是管理者,跟他是否拥有和拥有多少下属并无直接联系。如果在组织中,承载了决策、组织、整合、激励和考核,即便没有下属,即便管辖的范围极其有限,因其实质的对组织的绩效和成果产生了实际影响,他就是一位管理者。

由于现代社会,最小的构成单位已经不是一个个的个体了,而是一个由组织和机构形成的社会。这些组织和机构中,管理者的效率,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的效率,进而构成了整个社会的效率。


管理者的工作,其衡量标准不同于体力生产工作,无法用数量、成本等传统指标衡量。衡量管理者工作主要应看其结果,而不是组织的规模有多大或者管理工作的繁简。不论职位高低,只要是一位管理者,就必须力求有效,有实际可供利用的成果产出。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_第2张图片

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现实

在现实中管理者需要面对的是:一方面要求他们具有有效性,一方面种种现实问题又使他们很难达成有效性。

四类非本人所能控制的现实难题:

1、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而不属于自己。

许多管理者都是组织的“囚徒”,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时来找他,打破他工作的节奏。“救火队员”也往往是管理者的第二职业。

2、管理者往往被迫忙于“日常运作”,除非他们敢于采取行动来改变周围的一切。

哪些事情是管理者必须去做的,哪些事情只会分散他的注意力,并不是一目了然可以简单鉴别的。管理者需要自己的一套判断标准,把聪明才智和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真正可以提升组织效率的事务上。

3、管理者本身处在一个“组织”之中。

只有别人能够利用管理者的贡献时,管理者才算有效。同样个人管理的事务,也往往需要其他组织的产出作为原料。组织和部门间的协作沟通,将直接影响管理者的有效性。

4、管理者是身处一个组织的“内部”,受到组织的局限。

他看到的外部世界,往往是经过主管加工的、高度抽象的外部世界,已经将组织的相关标准强加给了外部的客观事实。很多企业组织的管理人员,经常会市场一线去体察市场,就是为了避免对外部环境认识的失真,从而影响决策的准确率。在组织内部不会有什么成果出现,一切成果都是通过外部的环境市场体现存在的。组织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能够为外部环境提供所需的、价格合理的产品或服务。


我们不能奢望所有管理人员都是天才或者通才,所任用的人通常只是在某一方面比较优秀,而其他方面就表现平平了。我们必须学会这么一种建立组织的方式:若某人在某一领域有一技之长,那就让他充分发挥这一特长。我们只有通过改变工作的方法、人员的调配来充分发挥人的能力,而不应期望人的能力突然提高。

我们要提高有效性,就是提高产出。不能通过增加资源供给的方式,而是设法在同等供给的情况下,提高产出量。所谓有效性,就是使能力和知识等资源能够产生更多更好成果的措施和手段。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_第3张图片


有效性是一种天赋还是一种可以习得的能力呢?

答: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是一种实践中学习、总结、调整后的产物。

既然是一种习惯,就是可以学习和养成的。当然第一步先要明白哪些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能够提高有效性,进而通过练习巩固内化为习惯。


以下是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的习惯:

1、知道他们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

2、重视对外界的贡献。不因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为成果特别是组织外能体现的成果而工作。

3、善用人的长出,包括自己的、上司的、同事的和下属的长处。

4、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这些少数重要领域的优秀绩效就可以产生卓越的成果。

5、善于做有效的决策。


备注:以上为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第一章的读书笔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