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39/100 论坛学习所得

现在是2018.4.21,晚上9.57,记录今天的一天。


昨日论坛思考

昨天经历了一个多小时的论坛,主要围绕新基础教育的教材学习,语数英三位老师分别从自身的经验和书中的原文来进行了反思重建,分享出了许多干货。

1.语文

语文的分享中,中心就是:既要吃透教材,又要吃透学生。意思就是,要充分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层面,是否能够和所教授的内容达到一致,书中用“思考重心的转换”来总结。

过程中,盛老师还用自己的实践经历,在二战内容,“半截蜡烛”一课中,同学提前找资料了解,师生共同学习拓展文章等方法,对二战有所了解,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这点非常棒。

2.数学

数学学科更具有逻辑性和整体性,所以吴老师分享的是,关注数学教学中,各知识之间的融通、整体性以及对知识进行迁移学习。

她举例了三位数计算的知识学习过程:口算,估算,计算,验算。这几个步骤,涵盖了所有的数学运算,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她让学生找到数的运算中,加减法的分类以及涉及的进退位等经验总结,以便于帮助继续计算更大的数。

她的整个分享有一种高层思维,兼具了对知识融通的一种运用,也有对学生发现、分析、总结的能力的培养,非常有逻辑,值得学习。

3.英语

英语学科的内容则是围绕“适宜开放,激活思维,生成资源”这几个关键词。

总结一下,就是三点:

1.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给出一个趣味性有挑战的话题,同时这个话题蕴含了知识。

2.要关注所有层面学生,用不同难度的问题,吸引所有学生回答。

3.问题始终要围绕教学重点。

这里想要分享整段,因为这里谈到的内容,其实在各个学科中都能用到:

“一是开放难度适宜,即开放的问题既能基于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二是开放对象适宜,即开放的问题要有层次性,从简单到复杂的问题逐步开放,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其在不同层面上都能够有话可说。

三是开放的范围适宜,即开放的问题要与教学核心问题有较密切的关系,既利于达成对核心问题的认识,也有助于对核心问题的解决;既能够激发学生的认识水平,也能够促进学生自信心、学习兴趣的生成。

而'新基础教育'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多种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的活动过程。'”

今日打球

今天打球,有点累,发现自己身体迟缓,脚步凌乱,而且体力不支,赶紧恢复过来!!多运动,夏天到了


图片发自App

今日心情

今天其实心情又有点不好…因为关系依旧木有啥进展,也是醉醉的,心里已经不能用什么词来形容了,不过还是用各种方法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啦啦啦啦


今日阅读

摘记

* 如何看待技术性知识

在高等教育阶段之前,我们不能仅仅由于某项知识可能以后在技术方面具有重要性就为之浪费大量的注意力,除非它具有生活价值。


* 如何看待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

为何我们不双管齐下,在设置课程时,安排既有可能在学生今后的生活中发挥作用,也有可能开发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内容?


* 如何看待某些学生对特定学习内容的热爱?

我们在对教育进行规划时,应当力图挖掘学习者的兴趣所在,并且让他们有机会发展这类学习热情,包括对于技术性知识的兴趣。


但基础课程不能由学习者的个人兴趣所决定。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可能具有生活价值,并尽量围绕这些学习内容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为学生的个人爱好提供空间。


* 第三类接触,让更多知识在生活中有价值

第一类接触,人类只是看到了外星飞船

第二类接触,人类发现了外星人遗留在周围环境中的证据

第三类接触,人类直接看见,并与外星人有了面对面交流。

(举例:我们知道二次方程,我们偶尔碰到或发现它存在的痕迹,但几乎从来没有真正作用它)


掌握很多知识固然很好,但要谨记,知识也是用进废退的,所以,今天的学生不可能在1年或10年以后掌握一切知识。而且,最关键的一点类似于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概念。在做决定时,机会成本是一个根本要素:当我们选择采取某个行动时,同时也放弃了其他原本可能产生利益的行动。选择某条途径所付出的机会成本,就是损失了被放弃的那些途径可能会带来的利益。所以,无论是面对二次方程还是其他任何知识,我们都必须扪心自问“学生真正能够从中学到什么”,而不是“理解这些知识本身是否有益”。


* 决定教什么,重新构想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

在对教育进行构想时,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尝试设想我们所教授的知识内容中哪些对学生的生活有价值。


虽然我们要解答的只是普遍性的问题,但实际的决定会由于学习者的性格特点、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所以,预测是很难的。作为教育者,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梳理出一些大致的走向,并在建构教育活动时运用之。可以说,一门具有生活价值的课程所带来的挑战并非确定无疑,而是像人生赌场中的一次博弈,充满了不确定性。


我们希望能够为这些决策者们提供一些信息,鼓励大家更认真、更严谨并充满创造性地去设想什么样的学习才更重要。例如,家长可以思考这样一些可能性:我的孩子应该知道什么?他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学习这些内容?我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教师或导师等也可以思考如下问题:我负责教的学生应该了解什么?所了解的这些内容是否能够在他们的生活中持久有效,拓展、丰富他们的生活?教育政策制定者则应当认真回答这些问题:为了更好地生活,并且对社会有所贡献,孩子们必须学习些什么?我们如何才能将这类知识以一种实惠有效的、可以扩展延伸的方式融入到学校课程当中?


重新构想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对于我们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后代至关重要。


* 为未知而教,以“未来智慧”的视角看待教育


堆砌教科书里的大量信息,这种定位本身就有一定的问题,因为学习者即将面对的世界是灵活多变的,兼具未知与已知。


人口统计学信息显示,与相对不太需要特定技能的职业和低薪职业相比,与要求有效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职业相比,蓝领阶层的职业都存在着逐渐被削弱的倾向。因此,为了在当今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们需要超越基本知识和基础能力的教育。


未来,“活到老、学到老”的终生学习将更加普遍,而周期性的正规学习以及过程丰富的职业学习也将会更加普及。


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已经打开的盒子”里面的内容,更应当是培养学生对“尚未打开的盒子”和“即将打开的盒子”里面内容的好奇心。


在一个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的时代里,除了具体的预测能力,各种综合能力也非常重要,例如,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


为未知而教,这不是一个无从解决的矛盾,而是一项振奋人心的诱人任务。为未知而教不是知难而退,相反,它支持积极的学习,进而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它支持我们广泛地、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

思考与感悟

今天的内容从几个点入手:

1.“为何我们不双管齐下,在设置课程时,安排既有可能在学生今后的生活中发挥作用,也有可能开发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内容?”


寓教于乐一直是我们教学的宗旨,但是真正在过程中却很少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我的一位同事给我很大的启发,在她的课堂上,我觉得是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关注学生的思维培养,同时结合生活。还记得她在上“认识时钟”,这个内容就是学会分辨三种指针,惯常做法就是看、区分、练习巩固,但是她的课上,和学生做了游戏,以跑步为主题,切入三种指针的转动速度,不仅学习了知识,还充分结合到了生活中。


2.“我们在对教育进行规划时,应当力图挖掘学习者的兴趣所在,并且让他们有机会发展这类学习热情,包括对于技术性知识的兴趣。”


“但基础课程不能由学习者的个人兴趣所决定。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可能具有生活价值,并尽量围绕这些学习内容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为学生的个人爱好提供空间。”


这部分内容,其实现在学校和各类机构,都有在做,开发更多的兴趣课程,给孩子们更多机会去了解并深入学习这些课程,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发学生技能性知识,同时开发他们更多的生活价值。比如我们学校开发的“腰鼓”课程,已经贯穿到学校的发展中,通过学校必修课集体学习、兴趣课深入学习、各类户外活动增加学习实践等方法,锻炼他们的腰鼓技能、培养他们的精气神,同时对他们的沟通、合作、个人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帮助。而学校也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挖掘更多深层的东西,将技能知识培育上升到精神层面。


3.换位思考。

未来的学习方式更多偏向自主学习,你想学什么,你要学什么,学什么对你有帮助?这些是我们个人的思考点。换位思考,教师也应该站在这个角度,思考“学生想学什么,学生要学什么,学生学什么对他有帮助?”而非再填鸭式地不断将几千年前的知识塞进学生的脑袋里。

过往的学习方式是层级式学习,我们通过老师学习知识,但现在的学习是网状学习,只要打开网络,什么知识你都能获取的到。

所以我觉得目前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们如何学习这种能力,学会如何学习,未来什么知识都是能够自主学习习得的,而未来的趋势是,我们将活过150岁,那么发展中的知识,必将通过我们自身的学习的能力来进行“终身学习”。

所以,未来,教授知识已经不再是重点,教授能力,才是方向。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 39/100 论坛学习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