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ping Point》二读

开头碎碎念:发现我这个人读书很容易跑偏,不大能够按照书本的本意和重点内容去思考,可能是联系思考的内容太过实际接地气,anyway,有收获是最好不过的。

第二次通读《引爆点》,再一次被马尔科姆的才华所折服,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值得反复思考。记录几点自己印象很深的内容。第一次阅读的时候,我的关注点在作者重点阐述的“社会流行潮”和三大法则上,而第二遍阅读让我注意到书中的许多细节,作者用什么样的例子来论证、作者用什么手法来使他的结论更可信易懂,我注意到了作者引用了很多心理学上的知识,在理解这些理论的时候,我不仅仅关注如何用这些理论去解释“流行”,而是更多地将这些理论放到生活中,来思考我的经历,反思使我更加受益。

第一、微观节律分析与情绪感染。马尔科姆得出的结论是:①我们生活中的推销员,具有重要而有效的启发作用…当信号以特殊的而且是人们毫无防备的方式出现时,它就会突然间产生很大的作用。②非文字性暗示与文字性暗示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我们在讲话时,微妙的周边环境可能比谈到的内容更重要。这和心理学一些理论相通,在《Don’t Lie To Me》里,男主是面部微表情的研究专家,依靠观察罪犯的细微的面部变化来判断哪个是真正的凶手以及罪犯是否在说真话。在遭到警员的质疑时,他调出了大量的面部表情,在遇到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情况时,几乎所有人都露出了相似的表情,在极端的情况下,人是很难做到完美的表情管理的。而在生活的交谈中,人们下意识展现出的一些动作也是暗示,没有经过刻意的训练,人是很难控制得住自己的下意识动作的。微表情变化在心理学和犯罪学上得到的广泛应用,也从侧面体现了马尔科姆结论的科学性。“两个人都在舞蹈,甚至在他用语言说服我之前,他已经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和讲话方式与我建立起一种关系。”对于成功的推销员来说,这是一种自然的感染力,做到程度上的控制得当,会有出乎意料的说服能力。“互相模仿和移情是交流的一种方式”。

第二、“破窗”理论。在我居住的小城,曾经发生过一件造成小范围恐慌的事情。我还在读初中的时候,有一周回家,在小车站里围了很多人,里面是一个艾滋病人,手里端着一盆血。听旁边的人议论纷纷,说:“这是个没什么文化的外地人,想要报复社会”。那人看起来是普通的工人,当时眼睛都红了,很愤怒,被生活折腾得很萎靡,他很快被警察带走了。这周有艾滋病日,看了一些新闻推送。如果科学再普及一点,医疗制度再完善一点,民众再善良一点,社会可以避免很多惨剧。“报复社会”可能是一群人的想法,但是促使他们有这种想法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他们所处的环境带给他们的,他们可能遭遇过不友善的目光、不公平的对待,听到过有些恶毒的话,被欺负过,是这个社会的环境使他们中一部分人的心理发生了变化,而这就像是一个破裂的窗户,因为鲜少被关注,所以事情更加恶化,等到事态严重到得到大众关注的时候,人们更加恐慌了,比如上个世纪的美国连环杀手泰德邦迪的一系列犯罪。任何小事件都是一个引子,如果不好好处理和正确引导,问题会像滚雪球一样变得越来越棘手。一旦处理好那些提早暴露出来的小问题,或许我们能避开它带来的指数爆炸式的灾难。

第三、在解读别人行为时,人们总是爱犯一种错误:高估性格因素,而低估具体情形和环境因素。“我们大家似乎都有一种惯性,本能地从人的基本特征的角度去解释身边发生的事情”,“基本归因错误使得世界变得简单、好理解”。我觉得这点很好地解释了星座理论,除了遗传因素,后天的环境对人的性格的塑造非常明显,而星座理论抓住了某一年龄段的人群和他们在这个阶段的普遍心理,简单地用出生日期和星盘特点来归纳人的性格。我曾经在一个老师那里学过一段时间的塔罗牌,那段时间没事就爱给别人摆牌阵,其实我只是半路出家而且对塔罗牌只是三分钟热度,但是很多人觉得我的分析很准。坦诚地说,这些都是自我心理暗示和基本归因的作用,whatever,当事人只是需要一个心理上的点醒或者慰藉。

你可能感兴趣的:(《Tipping Point》二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