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1.4.4.1

第四节  修会的圣咏

前面我们讨论了格列高利圣咏的产生和到十一世纪时的早期发展,约850至约950年这段时期也被称为加洛林时期或罗马-法兰克时期。更广义的法兰克-罗马时代要延续到十六世纪中期反宗教改革的特兰托公会议,这次宗教大会对礼拜仪式及其音乐做了重新规定和改革,是基督教音乐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从诗歌风格和相应圣咏产生时间与地理因素上划分,950至1150年被称为后加洛林时期或罗马化时期,1100至1580年为诗歌时代,两者之间的时间段略有重叠。而从1100到1250年,又可以细分出一个新修会和惯例的时代。在本节,我们将讨论这些新修会对圣咏的贡献,特别是日课圣咏。在下一节,我们将概述皈依罗马天主教较晚的北欧和中欧地区的圣咏发展。而各种圣咏扩展体裁和特兰托公会议后格列高利圣咏的发展史,由于内容相对丰富以及在音乐史上影响重大,将放在本丛书其它卷中另行详述。

修会或教团(order)是指按照其特定的宗教信仰,以某种方式与社会分开生活的社区和组织的世系,通常以其创建者的宗教实践原则为特征。修会可以由平信徒组成,也可以由神职人员组成。中世纪基督教修会可以分为隐修院修会(Monastic Order)和托钵修会(Mendicant Order),前者是以隐修院为隐修活动中心的修会,后者则要求会员托钵乞行。


《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1.4.4.1_第1张图片
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托钵修士


早在三世纪时,地中海东部地区就有仰慕追随隐士圣安东尼的隐修团体。随着隐修士的增多,开始出现有组织的和简单规章制度的隐修修会。四世纪的埃及人帕科米乌(Pachomius)开了隐修院修会的先河。六世纪初,圣本笃在意大利卡西诺山创立了最大的天主教隐修院修会之一的本笃会(Benedictine Order),并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隐修院会规《圣本笃规章》,确立了日课的制度。修会的各个隐修院各自相对独立,经济上也自给自足,没有各级和总的领导机构,隐修院长直接服从于教皇。十世纪之后,本笃会逐渐腐化,出现了重整本笃会的运动,以及克吕尼会(Cluniac Order)、加尔都西会(Carthusian Order)、西多会(Cistercian Order)、普雷蒙特利会(Premonstratensian Order)等严格遵守《圣本笃规章》的隐修院修会。十三世纪初,成立了方济各会(Franciscan Order)和多明我会(Dominican Order)两个主要的托钵修会,这类修会多恪守清贫、简朴、独居的准则,四处托钵乞讨和布道。这些修会也对礼拜仪式和音乐进行改革,最终达成某种一致性。


克吕尼会

克吕尼隐修院是十世纪初阿基坦公爵和奥弗涅伯爵威廉三世在法国东部克吕尼森林里创建的,最初只有十二名修士,直接在教皇的保护之下。伯尔诺(Berno)出任第一任院长,提出重整本笃会会规,改革隐修院制度,严格戒律,在欧洲发起了克吕尼改革运动。由于克吕尼派的这些主张符合教皇的利益,因而得到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的大力支持。到了十二世纪中期,西欧建立了300多座克吕尼会隐修院,修士达一万多名。大多数克吕尼会隐修院靠近主要的朝圣之路,特别是建在通往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的道路上。

一套繁复的礼拜仪式占据了克吕尼修士的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具有克吕尼本身特点的法兰克-勃艮第纽姆谱也保存在少量手稿之中,大多数手稿可能已经在战乱和动荡中被损毁。已知最古老的来自克吕尼的弥撒音乐集是十一世纪最后三十年的,包括在复活节演唱的阿里路亚结尾的长大花唱,其记谱法含有修改的纽姆符号。在克吕尼的休当院长期间,一名叫做伯纳尔的修士直接将隐修院的传统礼仪和管理惯例正典化,所产生的机构化的伯纳尔惯例可能编撰于1078至1082年之间,后来的克吕尼的乌尔里希惯例也受其恩惠。

克吕尼建立的三个不断扩大的教堂是举行庄严隐修院式日课和传统弥撒的中心,最后一个教堂完全仿造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可以进行大规模的队列行进。克吕尼的隐修院规章在克吕尼礼拜仪式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也是意大利和日耳曼地区其它隐修院规章的基础。来自克吕尼的8月6日主显圣容节的日课经文和崇拜圣母的文本都被其它地区的隐修院所采纳。

《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1.4.4.1_第2张图片
克吕尼第三座长方形教堂


克吕尼的礼拜仪式惯例也反映在依赖于克吕尼的其他隐修院的仪式圣务指南中,例如利摩日的圣马夏尔隐修院从1062年起采用克吕尼规章长达472年。这些隐修院也保留着独特的本地旋律,圣马夏尔隐修院的弥撒音乐集,使用的是阿基坦音高记谱法。

和克吕尼相关的有记谱法的手稿表明克吕尼很少采用附加段和普罗萨(prosa),音乐创作并不常见,奥尔加农也仅在圣马夏尔等少数地方有所发展。克吕尼对完美的渴望表现在日课和弥撒的娴熟的施行上,这些仪式也引起了来访者的羡慕。弥撒音乐带有明显的法国北部的痕记,相对朴素和保守。一些弥撒的旋律是具有克吕尼特征的变体,其它特征在十二世纪圭多线谱的影响下已经消失。日课的音乐还没有进行彻底的比较研究。具有明显克吕尼特征的应答圣歌的歌词选择并没有显示出和礼仪主流的亲密关系,例如克吕尼改革前的圣德尼。克吕尼日课和当时西方教会的整体形式类似,过多地包括了不重要的日课,例如圣母玛利亚的小日课和几乎每天举行的亡者日课。

克吕尼日课代表了加洛林文艺复兴和十世纪初之间的礼拜和音乐传统在中世纪的传播,这种传统后来由西多会和诸如方济各会和多名我会的托钵修会继续发展。


加尔都西会

加尔都西会在1084年由科隆的圣布鲁诺(St Bruno of Cologne)在法国的加尔都西山创立。该会坚守朴素严苦的生活方式,禁食肉类,经常冥想和祈祷,结合了隐修和苦行两种生活方式。

1121至1127年间,吉戈(Guigo)根据许多资料,例如圣哲罗姆和圣本笃的著作,编撰了一套《加尔都西会惯例》。后来,这套惯例被英诺森二世赞许,又形成了多部规章。

加尔都西会初创时期并没有留下任何乐谱,但后来的研究认为当时的确使用了圣咏。起初的加尔都西日课经和交替圣歌集遵从罗马版本,申正经有九次功课和九首应答圣歌,在吉戈的时期,则改成了有十二首交替圣歌、十二次功课和十二首应答圣歌的隐修院版本。加尔都西礼拜仪式和格勒诺布尔、里昂、克吕尼和维埃纳的礼拜有着密切关系。圣咏旋律通常无损地保存下来,过长的花唱则从申正经应答圣歌中删除。还有几首赞美诗保留了下来。加尔都西礼拜书中有许多贯穿谱线的竖条,它们的含义至今存在争议。修士们不得不通过心记来学习圣咏曲目,这也是加尔都西圣咏刻意简化的原因。修会的惯例还禁止滔滔不绝的演唱和延长的终止式,后来的禁忌还包括不准使用各种乐器。圣咏歌词中非《圣经》的部分都被剔除,例如《次经》、圣徒生平和私人诗歌。

唱片推荐

《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1.4.4.1_第3张图片

标题:克吕尼童贞女——尊者皮埃尔的圣咏

演奏:Ensemble Venance Fortunat,Anne-Marie Deschamps(指导)

厂牌:l’empreinte digitale,ED 13109

唱片简介

克吕尼会是中世纪重要的恪守《圣本笃规章》的隐修院修会,在十和十一世纪掀起了一场天主教内部的改革运动,主张严守清规戒律。欧洲许多隐修院都和克吕尼会有关系,本专辑就来自巴黎一座克吕尼会隐修院的一部十二世纪末手稿(法国国立图书馆BNF lat. 17716)。在这部手稿中,尊者皮埃尔(Pierre le Venerable)创作了一些关于圣母玛利亚的普罗萨和继叙咏(都是圣咏的扩展体裁),歌词记载了圣母奇迹。这部手稿的音乐体现了有声音的文字的十二世纪文化理念,但并非类似利摩日的圣马夏尔乐派的多声部音乐,而是一种非线性的重音式的圣咏。女音乐学者Deschamps指导的Ensemble Venance Fortunat在中世纪音乐领域成绩斐然,专注发掘格列高利圣咏主题的不为人所知的圣乐作品,可谓资料性和艺术性并存,对于扩展曲目十分有益。

你可能感兴趣的:(《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