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我们越来越看不清楚真理

今天某位好友在微信上发给我一个“如何判断什么样的事更值得做?”(附在下文中),微信图文中用了一个很高大上的名词“半衰期判断法”去阐述这种判断方法,我看完之后不禁有一些无奈与可笑,如何判断什么样的事更值得做?我想问难道我们每一个人不知道怎么去判断什么样的事更值得做,却要煞费一个作者去用一个全新的名词去向世人阐述?但是即使如此,我发现当作者用它高大上的名词“半衰期”去解释时,我竟发现自己更有欲望看下去,就是这样爆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一.源起

我发现了有一个这样的趋势,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我们现在越来越喜欢换一种名词去诠释另外一个名词,或者有一种其它的名词去解释已经有人解释了的一种现象,例如今天我所看到的这篇微信图文“判断一件事情是否有意义”,其实所要阐述的道理就是我们要做对以后更加有意义的事情,像比如花时间背几个单词,与业界牛人深度对话,练书法就是有意义的事情,而像买一件时髦的衣服,随便上上网,刷微博,这些事儿就是没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它所要阐述给我们的道理。我相信这些东西不用它说我们都应该是知道的,却用一个很高大上的名词“半衰期判断法”,去解释一个这么简单的人人心里都有数的概念。

二、发现

与此同时我却又发现我们都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个名词,或者现象,或者一种方法,我们用直白的最本质的语言去解释它,没有多少人愿意听,相反我们这时候换一个似乎高大上的名词去解释这个存在的名词时候,似乎我们对它更感兴趣了,但是直白解释或者高大上解释本质想表达的意思一模一样,想想是不是既无奈又可笑且好玩。就拿我们身边都存在的生活用品来说吧,喝水的瓶子,我在想任何一个没有接收到教育的人,不用说大脑中他都应该知道瓶子这个概念,即内心都知道瓶子这个物体,但是我们有时候非得造出一个这么一个概念瓶子去替代我们大家都所认知的这个物体,且新华字典在这个瓶子的基础有一个解释:口小腹大的器皿,多为瓷或玻璃做成,通常用来盛液体:瓶子。酒瓶。花瓶。量词,用于瓶装的东西:两瓶啤酒。人为的再一次诠释这个概念。

三、思考

我发现我们所有人都在玩一个游戏,“俄罗斯套娃”大家都应该知道吧,里面有一个娃娃,在他上面我们再套一个娃娃,然后我们又在上面套一个娃娃,不断的重复,大的俄罗斯套娃往往能够套10来个娃娃,我发现我们思维就喜欢玩这个游戏,假设我们有一个最本质的东西我称为“X”,我们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个很简单的道理“X”,我们换一个高大上的名词去解释他,就像在真理面前套一个东西,接着过了很久,人们感觉好像又不知道这个“X”是什么东西了,于是我们换个名词又在上面套一个东西去表达........然后不断重复,所以久而久之,我们越来越迷惑,于是发出一声感叹: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到底什么是真理?

你静下心去观察思考周围的很多东西,似乎就是这样。我们很多现在的思想体系,不就是在古人基础上面套了一个外衣去重新看待它,然后你再仔细观察思考,你会发现不仅是思维是这样,就连很多实实在在的事物也是一样,不管是我们的生活用品还是我们住的房子,我们接触的一切,不管是商业活动,经济活动,其实难道不是在前人的发明的基础上,我们在上面再套一个新的概念,但是东西却还是那么一件东西,你用这种视野去看周围的一切,是不是感觉既清晰又明了,感觉似乎不再是那么充满迷雾,然后反过头来感觉一切既可笑又有趣。

好了篇幅有限,让我们回归到最本质的东西,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其实所有的东西、道理我们内心都是知道的,只是我们内心被蒙蔽了,就像被很多套娃一层层嵌套使我们看不见一切,所以回归到本源思考问题,王阳明老先生提出的阳明心学有一个“致良知”的观点,他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内心拥有一切道理,我们什么都知道,只是我们被很多东西所蒙蔽了,于是他提出了一个“知行合一”去告诉我们如何发现自己的本心。

接着我们可以思考另外一个问题,那既然我们知道这样做是“俄罗斯套娃”,那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呢?回归到我的文章开头,我发现当作者用它高大上的名词“半衰期”去解释时,我竟发现自己更有欲望看下去,反之如果作者直接说出“如何判断什么样的事更值得做”,用很直白的语言去阐述,我估计我能看下去的可能性估计就会很低,这其中也就说明了一个道理,因为人都是一个喜欢新鲜感的人,所以当我们换一个新鲜名词的时候,我们就会更有兴趣去获得它,就比如罗胖你做罗辑思维,你讲的很多东西其实大家内心里面都知道,但是罗胖你会用一种更加高大上的语言去描述,所以观众会更加喜欢看,这就像:两个人讲一个东西给一个班的人听一样,第一个人如果讲的东西全是很晦涩无趣的词,而另外一个人语言很高大上,且语言风趣幽默,我相信人们都愿意接受的是后者,这也许是我们长久玩“俄罗斯套娃”并且乐此不疲的原因所在吧,一个旧的事物,用一个新的外衣披在上面,我们才会更加关注它,这个东西才会走进我们身边,但是也正是如此如此,久而久之我们就不知道,他的本源到底是什么了,因为我们用一件又一件外衣披在它身上,久而久之我们谁又知道,在这一件又一件外衣的里面到底是什么呢?就像我们现在的互联网时代的商业一样,它缘起于很早以前的人们的用贝壳币进行交换,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交换,但是纵观历史,你现在看来,我们又在它上面披了多少件外衣,变成了我们现在的这个互联网商业。

王阳明老爷子就告诉了我们一种方法,告诉我们如何回归最本质,王阳明老先生就给过我们良药:“致良知”的观点,每个人内心其实都是明镜,每个人内心其实什么道理都知道,只是很多时候被很多东西蒙蔽掉了,就看不清楚很多事情。所以他提出了一个理论“知行合一”的观点去帮助我们找到我们的本心。


下文附我前文提到的那个微信图文:

如何判断什么样的事更值得做?

生活中,我们经常因为选择困难而发愁,好不容易有个假期,该去旅行还是去进修?是该看一下午书?还是玩一下午网游?怎么判断这些事儿的价值大小呢?

最近,知乎上介绍了一种方法,能帮我们判断什么样的事更值得做。一句话,就是多做收益高,半衰期长的事情。有的朋友可能要问,收益高低好理解,什么是半衰期?一件事情,它的收益如果在短时间内迅速递减,那么我们就说它的半衰期短,一件事情带来的好处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那就是半衰期长。比如,买一件时髦的衣服,看一次AV,随便上上网,刷微博,这些事儿都属于半衰期比较短,做了立马很开心,但快感来得快去的快,也容易上瘾。长此以往,我们就好比在一个沙坑里,抓起一把沙子,又放下,再抓一把,时光流逝,却一无所获。

相反,花时间背几个单词,与业界牛人深度对话,练书法,这些就是半衰期长的事情,都有长期的收获,而且,这些收益还可以累积叠加。

比如背单词,你背一个单词,可能过几天就忘了,但当你重新背这个单词的时候,第一次行动留下的底子还是在那里,它可以降低你再次背诵的难度。

半衰期长的事情,对一个人的影响更深远。比如,乔布斯曾在演讲中说,他在读大学期间练习书法,锻炼了他的审美品味,所以后来他在苹果产品研发中特别注重美感。这就是说,练书法这事的收益,虽然看起来不那么高,但是它对人生的影响却可以沉淀下来,在机缘巧合时,爆发惊人的力量。

可惜的是,我们中间的大部分人,都贪图那点“活在当下”的快感,喜欢做哪些轻松简单,半衰期短的事情,玩游戏啊,刷刷微博微信啊,诸如此类。忽略了那些“半衰期”比较长的事情。说白了,这是一种“选择无能”。现在,有了这个归纳方法,你就可以明确自己的目标,要想过成功人生,你就得忍痛舍弃一些“半衰期”短的东西。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个时代我们越来越看不清楚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