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James Horner

今日偶然听着《The Ludlows》,又想起了2015年6月22日,James Horner去世了,这个才华横溢的作曲家,走到了生命的镜头。

那天偶然看到链接,惊讶的发现他竟是《泰坦尼克号》的配乐师,令人心醉的《My Heart Will Go On》居然是出自他的作品。

往下翻,又发现他还是《燃情岁月》的配乐师。可以说,整部影片最精彩之处就是Brad Pitt浪子回乡时他的宏伟配乐,用上了中国民间吹管乐器洞箫的声音,勾勒出一幅古老沧桑、深邃悲壮的景观。还有其它许多电影的配乐,他都有参与其中,都是令人赞叹的作品,翻看资料时,我从心底里感到惋惜。

但不似杨绛先生去世时那般,在朋友圈、微博上引起那么多人的轰动与转发,他只似一颗逐渐黯淡无光的流星,在群星璀璨的夜空中飞过。

我曾问过许多人,你听过《My Heart Will Go On》吗?大多数人都是听过的,对它赞叹不已:“当然!《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嘛。席琳迪翁的演唱非常棒啊!”

是啊,他们知道这是《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也知道因唱了这首歌而名声大噪的女歌手,却不知道这首令人心醉的歌出自谁之手。

这是有原因的,配乐师、灯光师、摄影师,这些人为一部影片的贡献是巨大的,可当电影上映后,获得知名度的会是导演和演员,很少有人会去关注幕后的他们。他曾说:电影配乐师根本没有自主权,音乐写得再好,导演不喜欢,就得改写,更惨的状况就是立刻被换掉,一点尊严也没有,只能把自己当成为五斗米折腰的乐师,任人使唤。

确实,配乐师的地位实在是不比演员和导演,似乎在剧组中,配乐师是十分默默无闻的,因为电影毕竟是视觉艺术,而配乐师所负责的只是锦上添花的背景音乐。但谁又能说,这些幕后工作者的贡献不如演员和导演?谁又能说,背景音乐不是支撑起电影画面感与真情表达的框架?

James Horner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他对旋律的创造、掌控、迷恋是存在于他的灵魂当中的,他对音乐事业的贡献是伟大的,他所创作的电影音乐不单单是听觉上的享受,更给人呈现出真实的画面,仿佛一幅娓娓道来的美丽画卷。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让人可以感觉到他赋予音乐的画面与灵魂。

金字塔顶端的风景固然令人惊叹,但别忘了它也是由底下庞大而稳固的石头打牢根基的。

James Horner并不会为太多人所铭记,但这位伟大的配乐家仍用他毕生对音乐的热爱与诠释,为电影音乐谱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回忆James Ho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