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

文/阿眉 

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本书是之前回家,在飞机上看的,一直没有写下自己的读书感受。不过,也确实没有啥特别的感受。该书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虽只有16岁,但比常人高一头,整日穿着风衣,戴着猎帽,游游荡荡,不愿读书。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都腻烦透了,曾是学校击剑队队长,3次被学校开除。

小说的情节特别简单,就是讲述了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发生的故事。

麦田里的守望者——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01

第一天深夜,他住在一个小旅馆,想要叫一个妓女。可当妓女来了,他又特别紧张和害怕。最后他把妓女打发走了。但是他还是付了钱,还被打了一顿。

02

第二天,他去找了他的女友萨丽,发现萨丽对他也不过虚情假意。然后约上老同学去酒吧喝酒,喝的酩酊大醉。他担心自己会就这么突然死去,于是决定去见一见自己的妹妹。在家里,他向妹妹诉说自己苦闷和焦虑,可是等他父母回来,他便跑了。跑到一个熟悉的老师家里睡觉。可是,睡到半夜,他发觉这个老师可能是个同性恋,于是他半夜又偷偷跑了。最后,他在火车站候车室睡了一夜。

03

第三天,霍尔顿不想回家,只想见见美美的最后一面,边准备去西部谋生。他们在博物馆门前见了面,可是他的妹妹却带上她自己的行李箱,打算跟着哥哥去西部。再美美的劝说下,霍尔顿打算不去西部了。最终,霍尔顿生了一场大病,在一家疗养院休养。

麦田里的守望者——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看这本书,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触。联想到自己的16岁,好像有些太过于无趣。就那么按部就班的生活,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大的事。我没有特别讨厌学习,也没有特别喜欢,就觉得自己该那么做。周围的同学都那么做,父母也要求自己那么做,老师更是如此。每天的时间,被安排的满满的,哪里有时间来迷茫,都有着一个目标,就是高考,考上好大学。

不过,上了大学,自己确实迷茫起来了。以前的生活,都是老师、父母安排好了。突然有了那么多自己的时间,最初特别的开心,整天的玩游戏、看电视剧。可是,到了后来,时间一久,也就觉得没意思了。可是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现在想来,那段时间好像过得乱七八糟的,整天胡思乱想,给自己制造焦虑,却又不知道如何却改变当时的状况。当时的我,好像丧失了一种能力,那就是安排自己生活的能力。不知道该如何充实的、有意义的度过每一天。生活没有方向,可是也提不起劲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就觉得生活毫无意义。情绪也是十分的不稳定,看周围的事物都不顺眼。就是一种莫名的烦躁和愤怒。

麦田里的守望者——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现在看来,大学时的状况倒是和霍尔顿挺像的,不过这迷茫来的有点晚。

虽然,我对这本书没有特别的感触。但是,在当时美国,可是在中学生中引起了轰动。《麦田里的守望者》从1951年出版以来给全世界无数彷徨的年轻人心灵的慰藉。小说一问世,霍尔顿这个对虚伪的周围环境深恶痛绝的少年形象竟然被千万读者看成是迷人的新英雄,文中的崇尚自由的亲切语言受到热烈欢迎。并且这本小说反映了二战后美国青少年矛盾混乱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和处境。主人公霍尔顿那种没有清楚目的的反抗,是当时学生和青少年的典型病症。《麦田里的守望者》发表后,大中学学生争相阅读,家长和教师也视小说为“必读教材”,把它当作理解当代青少年的钥匙。

麦田里的守望者——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中国,迷茫的不是中学生,因为他们都有人替他们安排好了,有方向,有目标。大多数的大学生才是迷茫的一代,当“高考”这个读书生涯的目标实现之后,不管结果是好也罢,是坏也罢,总算是跨过去了。可是,剩下的却只剩迷茫了。大学里,终于可以自己安排时间了,可是大多数的人都丧失了这个能力,被电视剧、游戏、小说吸引,经常一玩就是一整天。本来,那些空闲的时间,是可以多去图书馆读书,可以利用寒暑假参加一些实践活动等等。

真的是虚度年华,空有一身疲倦。

你可能感兴趣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