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商德”吗?

网络图片


1

大年初六早上,闺女说要喝糁。

糁的历史悠久,《说苑·杂言》中有“七日不食,黎羹不糁”的记载。《礼记·内则》称:“糁,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

“糁”(鲁南地区方言中读sá)。在现代汉语拼音中并没有(sá)这个读音,拼音输入是shen。也许将来《现代汉语辞典》再版时能收录这个方言音吧?把糁变成多音字。

“喝糁”对我家来说,是偶尔为之。知道春节期间糁馆也是闭门歇业的,正月初六,大多数商家都开门纳市了,想来糁馆也开门了。我跟JASON同志说:开门第一天的糁,不知锅灶是不是干净,还是别去买了……

我得承认,很多时候我对周围的事物保持着怀疑的态度。

同事家孩子在学校吃学屋(也许是食堂)。她说每个新学期开学第一周,她都不让孩子去食堂吃饭,这也是她在大学期间养成的习惯。因为不相信停用了一个假期厨房灶具,会被工作人员洗刷得干干净净。

说白了,是不相信某些人的“商德”!

2

以前出差去济南,偶尔会去公司宿舍楼下的沙县小吃吃早餐,我喜欢那里的脆肉馄饨。有次到家门口附近的沙县小吃买馄饨,准备打包回家自己煮。老板娘打开冰箱,我看到包好的馄饨是铺在报纸上冷冻的!

此前,曾在另一家沙县小吃店里看到盛放辣椒酱的容器是某种化工稀料桶,显然是洗刷刷再利用。虽然看着不舒服,想到自己不吃他们的调料,勉强也能接受,所谓“眼不见为净”。自从看到馄饨下面铺着带有油墨的报纸这一真相,我就再也没去过任何一家沙县小吃吃过东西。我当然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沙县小吃的经营者都如此地不拘小节和随便,但正是那些随随便便的店家,影响了客户评价。

我觉得开餐馆的人,自己一定要讲卫生,一定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才对得起自己的“衣食父母”——顾客。可惜的是,很多餐饮从业者,对自己并没有要求(或不知道标准和要求)。我同事曾在某早餐车售卖的八宝粥里吃到钢丝球,我曾在某大酒店端上来的一盘菜里看到一只挣扎的苍蝇,朋友要求拿去退换,我却怀疑再次被端上来的仍是从前的那盘,或者上面喷了服务员的口水……

我家马路对面开了一家老北京炸酱面,开业不久,我兴致勃勃地去吃了一次。看到穿着油腻腻白大褂的中年男服务员从布满手印的玻璃柜后面挖出一坨酱……我就决定那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了。

前段时间,看到家门口那家沙县小吃店变成了花店,“老北京炸酱面”门脸上也挂起了“转让”,我竟然生出有“先见之明”的一丝苦笑。

说白了,没有商德会累及同行;没有商德,必不能持久。

3

读《万达哲学》是从最后一章开始的。这本书是十多年来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建林在各种场合的演讲集。在《企业管理的几点体会》中他提到“商德”这一概念。强调学习企业管理最重要的是怎么把“商德”两个字做好,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孔夫子有七十二个弟子,其中最富有的弟子是子贡。他曾经向孔子请教治国的要义,孔子讲:“治国要义有三,足食、足兵、足信。”就是要有足够的粮食,足够的兵,人民有信心有诚信。子贡就问他:不得已而去之,何者为先?孔子说:先去兵。再去之呢?再去食,最后孔子留的是诚信。紧接着,孔子讲了一句千古名言:民无信不立。

从“商德”联想到身边的种种,特别是最基本的饮食安全和健康,有时就不免难过。这个“信”字,讲了两千多年,并未深入骨髓和血液,变成民族的DNA,又是为何?

很多时候我对周围的事物保持着怀疑的态度。真的不怪我。

说白了,我也不知道该怪谁!

只知道我曾信信念念要开家面馆,只知道我若开饭馆,一定会把最基本的卫生搞好,自己吃的放心,也让顾客吃得放心。

只希望有一天想去外面吃饭,随便走进一家餐馆,都相信他们用的是安全的、干净的食材,有诚有信有商德。只希望这一天,不要再等千年。


丁是丁:签约作者,职场励志畅销书《你与更好仅一步之遥》已在当当京东亚马逊等平台上架。感谢关注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有“商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