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之说

前因请看:《立夏已立,成长仍续》

笔试合格的老师参与下一步面试和综合测试。早上七点前到达S中学,城区老师遴选进入试讲和综合测试阶段,程序很严格,不带物品进入侯考室,再抽签决定讲课顺序,三十分钟准备,十五分钟讲课。

工作人员一直强调不能在复印的课本上做任何记号,只带现场写的教案进入课室。

语文共19个人,我抽到第十。

在侯考室各种煎熬,到十点才轮到我上备课室。工作人员带领我们到备课室,老师拿给我们纸笔。看到复印好的课文:果然如我所料是古文,并且是高考必背64篇篇目——《师说》。虽然我必修四还没有开讲,虽然我重点看的是苏轼《赤壁赋》,但……这些都不能阻止我快速备课。

《师说》之说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导入:

导语选了前面课文《劝学》作为导入,落脚点在荀子时期已经有“学不可以已”(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终身学习”理念),到唐代韩愈时候却有“耻学于师”的风气。这个鲜明对比,确定韩愈要写下此文,也可以想见他为何要提倡“古文运动”。

两个知识点:

“之”字用法

助词,代词,动词

1.古之学者(结构助词,的)

2.生而知之(代词,知识)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辍耕之垄上(动词,去,往,到)

通假字:

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通“逗”,句读,句子当中停顿)

通假字常见类型:

音近通假,形近通假

另外举例:

卒:通“猝”,突然

小结古文学习的方法:

夯实基础,温故知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内容讲解:

疏通全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写作思路

写作特色:对比论证

布置作业:

用对比论证写关于“终身学习”主题的作文,题目自拟,800以上

复习“之”字用法和通假字知识点找出其它例子

反思:

优点:思路清晰,注重现状,强调基础性和实用性

缺点:从头到尾组织者没有提及讲台有复印好的课文,只强调不能在备课资料上有任何涂画。思路盲区决定注意力盲区,自己讲课全程没有发现有课文存在也没有利用,影响了备课的准备上课内容。

自己的课侧重日常常规课,但是没有体现靓丽的或者有个人特色的教学理念。

事后听高老师分享(她讲课上了80分),她用的是高效课堂模式,仍然贯彻“三案六步”教学理念,并展示出来。

提前演练:

当场知道题目,自己30分钟刚好备课完毕。但是事先知道形式没有精准演练,没有尝试30分钟备课15分钟讲课的模式。

而高老师就提及自己在家就准备好三个十五分钟的课文。

再念及自己平时上课也极少用逐字稿,上课忽然有新灵感补充,资料就不完备,进度预估不精准。

一切都可提前准备!

这方面笑来老师是榜样,当初他在新东方做老师时候花了半年多时间把作文题都写了不止一个版本;并且不存在不用备课这种事情,讲同样的主题,课仍反复备,而不是一课永恒不变。

别说那些学生不值得,这些都给自己丰富的积累,最终收获最大的肯定是老师本身。

王秒无疑英语水平够高,她讲21天TED时候耐心听了无数同学提交的语音作业再针对性反馈及时纠正大家的问题;讲《人人都能用英语》课程时候,也是备课充分写了逐字稿。

《师说》之说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比我更优秀的人比我更努力。

实际教学反思:

实际教学实施中花了四节课。

对于这种要背诵的文章,个人喜欢堂上学生逐句翻译再滚雪球当堂背诵。

导致推进进度过慢,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

第一段精讲后,后面调整用对比论证手法带起内容,进度加快,中心集中。

事后却忘记具体字词和句子翻译小结。

扩展内容选了韩愈二次中举的事例,但以对比论证的扩展运用作为切入点估计更好。

补救方法可以下次拿这个点进行再进行作文思路训练。

联系现实方面的欠缺。最好的学习方法永远是“用”。但尤其古文教学中,不管高考实际还是平时教学,很容易出现为学古文而学古文。这个教学思路的改进是任重道远的事情。

《师说》之说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师说》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