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仪式感
——听孙圳老师报告有感
为什么教育需要仪式感?
因为它能够唤起对教育的尊重,因而去尊重、热爱学习。德国的儿童心理专家梅兰妮.格列瑟在《孩子需要家庭仪式感》一书中说:“仪式能给予孩子安全感,安定感和信赖感,促进孩子独立,赋予强健人格,给予秩序和方向。”
村上春树说,仪式是很重要的事。
孙圳老师说,她上班7年,这是第一年做班主任,没有经验,完全在于模索。
这么年轻,又这么优秀,她身上有太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孙圳老师的导语很能打动人的心灵:
勇敢尝试,享受过程而不是结果。过多关注结果,反而会遗失美好。
孙老师总结自己成功的原因,第一是敢于尝试,第二是善于学习。
孙圳老师讲的一个故事,我也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个36岁的人,创业6次,失败6次,正准备第7次,采访他的时候,他是这样说的:“失败没有什么,只是上了一节高价课而已,我不会放弃,我只会越挫越勇。”
尝试过,才知道未来的路在哪里!
孙老师说,她上班7年之后才当班主任的原因,是因为对班主任这个工作感到恐惧。
为了不做班主任,曾经做出过哭天喊地的事情,甚至以辞职相威胁。
现在之所以愿意接手做班主任,得益于一本书的影响,郑立平老师的《把班级还给学生》。
为了学习做班主任,为了做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她一口气连续看了三遍,每一遍都有很大的收获。
佩服孙老师,当属最具学习力教师。
刚毕业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做班主任,都有惧怕心理。
我们学校新入职的老师,让他们接任班主任的时候,他们也是站在校长门口,哭哭啼啼的,大部分都不愿意接手班主任工作,一般情况下,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孙老师说她在初接班主任的两个月,大脑处于死机状态,为了解决学生的问题,夜夜失眠,好在后来有了可以学习的书籍,书真得是心灵的解药呀。
我觉得孙老师最大的长处,还在于她善于反思,她反思自己身心俱疲的原因,是因为应付思想。
如果你对学生三心二意的时候,学生是不会一心一意回报你的。
于是,她开始尝试带领学生寻找有趣的事情,不知不觉就带给了学生仪式感。
仪式感,并不需要奢华的礼物,隆重的排场,只是需要被重视。
就说这两天刚刚过去的七夕节,因为疫情的原因,大家都在朋友圈里晒七夕。
我也看到了好多幸福瞬间,一束小小的鲜花、一句浪漫的祝福、一顿可口的美食、一件小小的礼品,满满的仪式感。
生活同样需要仪式感,大家都认为,被重视的感觉真好。
老公做饭的时候,总是考虑的比较细致,不管是颜色搭配,还是餐具的使用,都要讲究仪式感,这样一来,果然吃起来格外香甜可口呢。
为什么生活需要仪式感,是为了不把生活变成生存。
为生活留痕,是对生活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小王子》里曾经这样写道:“生活才不是生命荒唐的编号,生活的意义在于生活本身。”
生活需要仪式感,教育也需要仪式感。
一位著名教育家回忆自己的经历时,说最感动也最难忘的,是从上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学校带给他的仪式感。
学生的幸福感比什么都重要,只有幸福的学生才能成就幸福的老师,只有幸福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充满爱意的学生。
如何让教育变得有温度,变得有趣、有效,我觉得只要学生喜欢的、正当的事情,就算是有趣的事情,对学生的教育,就算是真正有效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就是有温度的教育。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所有的节日都不是为了鲜花和礼物,而是为了感恩,为了激励学生的热情,为了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记录一下孙老师带给孩子们的仪式感:
每个家长都发来孩子最好看的一张照片,洗出来,做成照片墙;
收集每位学生的生日信息,送生日贺卡,唱生日歌;
三八节手势舞;
五一劳动节知识普及;
元旦小心机;
一年级牙膏讲卫生;
二年级本子纠错本;
三年级小恐龙懂得生命的意义;
四年级小订书机分类整理;
五年级网上做印有自己照片的笔记本激励学习;
期末家长会;
学期活动成长视频制作;
奖品;
小结:不要吝啬一次表扬,不要放弃每一次鼓励,带着仪式感去做,就能对抗生活中的消极因素,生活如此,教育更如此。
给孩子们仪式感,让孩子们得到被重视的感觉,从而肯定自己,点燃自己内心的热情,做好的自己。